□陈予军
科研项目正成为“圈钱项目”:只要有了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就可以从中提成,有人甚至用科研经费买车买房。据7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许多校长呼吁:现行的科研经费提成合法不合理,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近年来,我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尽管逐年增加,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数额依然有限。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到刀刃上,得到高效率的使用,取得更多的效益,几 乎成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竞争的惟一选择。然而,谁能想到,这些宝贵的经费亦被一些蛀虫吞噬。倘若有限的资金也被吞噬或浪费,倘若我们的科研人员不是投身于科研而是忙于“圈钱”,我们还拿什么与发达国家竞争?
在我们谴责一些科研人员堕落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深入反思,为什么这些科研经费那么容易就落入某些人的口袋?我们应该如何堵住这些漏洞?
第一,财政科研投入的方向,为“圈钱”创造了条件。目前,经济效益显著的应用型课题更容易获得大量经费支撑,这导致我国大专院校科研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科研成果“只见论文不见效益”。这种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正在引导科研走向急功近利的歧途。
而在美国、欧洲等科技发达国家,政府所承担的科研经费,很少支持经济效益型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一般由企业来做),而着重支持基础研究,尤其是那种短期内成果不确定的基础性研究。这种科研投入更容易促使科研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工作,而不是以卑劣的欺骗伎俩,无中生有地制造虚假的成果。
第二,科研投入后的监督缺位,让“圈钱”者轻易得逞。科研投入,必须有监督机制,来确保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被挪用到科研之外的用途,这既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促使科研人员一心一意搞科研(因为科研经费的漏洞被堵上了,科研人员就不易再产生非分之想)。
但是,目前,我们的一些科研项目,课题组拿到钱似乎就完成了任务,监督、验收、评价、审计等工作严重缺位。在“汉芯”造假事件中,陈进领导的课题组,竟然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顺利骗取了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而且,他们一些造假伎俩极其低级,2003年2月26日,汉芯科技就宣布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却始终没有实现产业。如此明显的造假,倘若有监督、验收、评价、审计等配套机制,骗局焉能持续如此之久?
第三,科研投入的部门权力寻租。目前,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普遍都有“跑科研经费”的说法,科研经费能够“跑来”,就说明在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在现有的科技预算和投入体制下,国家综合部门、产业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都有权独立提出科技计划,而计划从策划出台、预算到实施完成,带有很强的部门意识。这导致科技预算存在严重的分散和重复。其结果是科研人员多处申请立项,多次接受考核,多方申报成果,大部分精力放到了科学研究之外,很难静下心来搞创新(《人民日报》1月17日)。
科技创新力是推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改革科研机制,最大限度地堵住漏洞,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