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加速需冷静分析
[] 2006-07-19 00:00

 

  昨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称,靠投资拉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本报记者 史丽 摄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加快增长。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长率为10.9%,比去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特别是今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1.3%。

  在连续三年经济保持10%左右增长后,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加速,背后的原因、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需冷静分析。

  当前经济增长有合理性

  当前经济总体形势良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时作这样的整体判断。

  首先表现在当前国家、企业和居民从经济增长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益。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都在10%以上。前五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5.5%,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9.7个百分点。

  经济高增长目前伴随的是物价低增长。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回落1个百分点。受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制约,短期内居民消费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之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达到11.9%。此外,煤电油运制约有所缓解。

  “当前的经济增长有必然性和合理性。”郑京平分析说,从全球角度看,世界经济增速在加快。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的惯性看,现在这种经济运行的速度也有必然性。再加上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各地抢抓机遇的动力比较强。前期由于投资增长比较快,形成的产能在集中释放,供给增加比较多,各方面的需求也比较旺,这些都说明了现在的增长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投资拉动粗放型增长不可持续

  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投资是这次经济增长加速的主要动力。投资不但回到了近年来少见的30%左右的高增幅,而且,本已在宏观调控下回落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全面反弹,这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别国经验,都已经证明,这种靠投资拉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郑京平说。

  一些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投资扩张的决定性因素。从各地“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中央定的目标是年均经济增长7.5%,而各省普遍定在10%以上,甚至达到13%。郑京平指出,投资增长过快,最终会导致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剧,尤其是有些投资项目,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投资回报率也是有问题的。

  “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郑京平说。

  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增长过快

  从下半年整个经济增长情况看,存在一些使经济增长放慢的因素,也还有一些使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因素。

  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缓经济的加速。比如,已经出台了收紧投资的政策,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对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目前,焦点集中在货币信贷方面。

  此轮投资过快的鲜明特点就是有充裕的贷款支持。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及有关部委已采取措施,包括提高贷款利率,增发央行票据,还有定向发行央行票据,严禁打捆贷款,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当前经济增长存在巨大的惯性,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也都非常强烈,经济增长依然存在保持现在这样快速增长的因素。从投资的角度看,由于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仍有22.2%,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为26.6%,这些增幅虽然比去年低,但这一水平,也会使得下半年投资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郑京平表示,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非常明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只要是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坚持“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并采取一定的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对于突出问题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就能够保证经济不出现过快增长势头,就能够保证下半年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