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枯竭 楼市狂掀拍卖、典当潮
[□本报记者 于兵兵] 2006-07-21 00:00

 

  专业人士估计,调控以来的房产拍卖量激增20%,

  但是应拍者骤减;房产典当量则增加逾30%

  □本报记者 于兵兵

  

  一块位于上海核心商务区的综合地块可能重新入市拍卖,相关人士介绍起因是,2005年初刚刚在拍卖市场接手这一项目的开发商“巧遇”宏观调控,资金供给无望。“而在去年的‘国八条’之前拿地的开发商,买房的购房者,现在不少陆续出现资金坏账,将房产、地产放入拍卖行、典当行的现象正在激增。”拍卖行一位 负责人介绍。

  据业内人士估计,近几个月以来,上海拍卖行业的房地产投拍项目数量增加20%以上,房地产典当数量增加30%左右。“因为从坏账到拍卖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出现的大量新增拍卖项目其实发生在今年上半年前,并主要受去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该人士称,今年“国六条”以来的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可能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强力体现。

  据了解,上海于1995年开始尝试房产拍卖业务,到2002年左右,房产拍卖大量兴起。此后不同的楼市调整期都会带来拍卖市场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房产拍卖已经占一些拍卖行业务量的50%以上。房产典当更占整个典当行业务的90%以上。

  随着2004年起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波紧似一波,楼市投资者的资金坏账明显增多。通过法律诉讼方式解决争议的结果也多是将房产拍卖变现。目前上海100多家拍卖行中,有15家为法院指定拍卖行。“可以明显感到,通过法院过来的房产拍卖正逐渐增多。”不少拍卖行工作人员介绍。

  然而,拍卖产品增多的同时却没有带来拍卖交易成功率的增加。和楼市一样,卖方多买方少的现象同样出现在拍卖市场。

  “如果卖方不肯降价出手,我们评估下来又觉得价格不符合市场情况,也会考虑不挂拍,因为多次流拍只会损失拍卖行的形象。”上海一位拍卖师介绍。一般来说,拍卖产品三次流拍后将重新调整价格,再寻拍卖。反复拍卖的产品更不容易成交。“尤其是上海人买涨不买跌的消费习惯比较明显。”

  相比于拍卖行的“叫好不叫座”,典当行则可谓是宏观调控少有的“受益方”。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将房产典当的人士多是房产投资客,比如买了整栋物业的温州商人,或资金需求较急,或不太情愿将房产降价出手,大多会选择将房产典当来短期套现。

  当然,房产典当的成本也较高,一般年利率为5%。比如一百万的房产,典当一年后赎回,需要付出5万元的当金。“典当的风险在于投资者有可能无力赎回,这样就需要通过诉讼和拍卖解决,但这个时间周期和人力成本就很高。”一位典当行负责人介绍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