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提升企业技术能级
[□本报记者 王璐] 2006-07-22 00:00

 

  企业创新将由提升核心竞争力向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

  □本报记者 王璐

  

  “十五”期间,上海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发展核心竞争力,而下一步将由提升核心竞争力向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这一转变主要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科技创新战略成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国资系统大力推进的战略之一,同时,还设立了科技创新的具体目标。

  对于“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上海市对创新能力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而要增强城市 的创新能力,主要就是要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重大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几乎都是企业所为,企业才是创新的主要载体。例如,在美国,80%的发展研究、60%的应用研究和40%的基础研究都是在企业进行的;80%以上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集中在企业,72%的研究经费来自于企业。

  而在我国,尚未形成这样的格局。“以上海为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上海国资国企发展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几大问题之一。”一位从事国资管理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说,“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就是资源资本过于分散,导致科研投入势单力薄;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导致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不高;重点产业集团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大部分企业R&D(研究与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3%等等。”

  正因为如此,上海国资委主任凌宝亨在今年年初提出,“自主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而且,提升上海国资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了“十一五”专项规划的主旋律之一。纵观规划全文,“创新”两字也是出现得最为频繁的字眼。

  据记者了解,上海目前确定的科技创新战略就是: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升技术能级,聚集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培育一批科技精英,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在“十一五”专项规划中上海还明确了科技创新目标,即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原创性项目的开发力度。到2010年,重点产业集团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左右,力争完成3至5项原创性技术开发项目,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发展形成3至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然而,专家指出,创新是一个无法由政府设计和完成的过程。重构国企的创新能力,仅有政策引导是不够的,市场机制的力量或许才是国企创新能否成功的最后决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国资委清楚地认识到国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惰性”的复杂成因,并认识到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不是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所能推动的。因此,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凌宝亨提出,要解决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目前需要落实“引逼”机制。

  据悉,“引逼”机制是上海市政府2006年一号文件《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所重点阐述的自主创新机制。“十一五”专项规划中也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诠释这种“引逼”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其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业务一样,成为了对重点产业集团的产权代表进行考评的主要依据。此外,为了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提出将考核激励与国资三大管理相融合。专家认为,这种“引逼”机制将很好地解决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问题,并重构国企的创新机制,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能级。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