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宏观经济年中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报告之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总体策划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程培松 上海证券报总编助理
本文执笔
范剑平 张永军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认识
上半年经济运行十大主要特点
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呈现出全面加速的十大鲜明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夏粮出现近20年来第二次连续三年增产。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之年,各地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重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工业增速呈现高位加快趋势,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7.7%,同比增幅提高了1.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呈现出全面加快的势头,39个行业中有半数行业增速提高。
三是企业效益逐月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75,比去年同期提高15.66点。
四是财政收支良好,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比上年同期多收3600亿元。
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虽然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但仍然是多年来较高的增长速度。
六是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加快,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且出现了二季度增速不下降反而上升的近年少见情况。
七是投资增速高位加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
八是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我国出口额4285.9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进口额3671.46亿美元,同比增长21.3%。
九是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上半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增幅同比低1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明显加快的同时,消费价格涨幅没有出现明显的加快,经济增长与消费价格走势的背离比较明显。
十是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煤电运供求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上半年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全国拉闸限电条次明显下降,运输紧张状况也得到明显缓解,煤电运供需状况好转为工业加速提供了条件。
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国民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就业状况好转的发展势头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的矛盾还在进一步加剧,上半年贸易顺差累计达到61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8美元,近几个月贸易顺差呈现逐月加大的势头。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对宏观经济全局稳定和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从短期看,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今年以来更加严重,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节节攀升。商业银行在存款高增长的压力下,通过贷款扩张增加盈利的动机较强,企业和地方政府普遍感觉自有资金充裕,自筹资金的环境也是前所未有的宽松,泛滥的货币流动性引发了信贷规模扩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同时,由于近年来存在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和世界性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国外需求拉动着我国出口需求连续高速增长。当前,“泡沫需求幻觉”开始从房地产业、出口部门向其它行业漫延。如果不能果断地采取宏观调控紧缩措施,经济运行有从“偏快”滑向“过热”的可能。
从长期看,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引发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与我国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两碰头”,将使我国固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过于宽松的资金环境使有些地区和行业感觉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压力减轻,仍然在延续粗放型增长模式,这使我国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结构性调整目标难度加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与土地、能源等资源消耗的关系没有明显好转,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又有所抬头,高能耗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步伐不快,完成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4%目标难度较大。
第二,在煤电运等短期瓶颈约束基本解除后,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约束因素并没有从机制上真正构成经济增长的硬约束条件,工业全面加速使环境压力增大。
第三,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没有改善,由于上半年投资增速明显高出消费增速,投资率过高的问题愈加严重;同时,高投资率和低投资效率并存,有关投资效益指标继续恶化。
第四,上半年国际贸易顺差较上年同期增长50%以上,增幅远远超过内需,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内外需比例变化方向完全偏离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
以上情况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进展与“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使后四年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
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
净出口和投资需求是引起经济加速的主要动力。下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我国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一是国际经济走势及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二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性。
外贸顺差继续扩大,但下半年顺差增幅可能比上半年下降
各大经济体增长较快,外部需求仍较为旺盛。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各主要经济体增长强劲。针对货币流动性过松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问题,近期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调高利率等紧缩性措施实行预调节,各国资本市场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幅度较大的调整,但实体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高位增长的态势将保持一段时间。
德国IFO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先行指数显示,2006年下半年世界经济仍呈现上升势头。从OECD最新发布的23个成员国先行指数的情况来看,2006年1-4月份,日本、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先行指数持续保持明显上升的走势,只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经济体的先行指数在1、2月份大幅度上升的基础上,3、4月份有所下降。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最近发布的关于西方七大工业国和韩国的先行指数,只有美国的先行指数在4月份出现了轻微下降,其他国家也都出现了上升势头。
考虑到从各国需求的变化到我国出口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滞,2006年未来一段时间外部需求对我国出口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强。反过来,由于2005年四季度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投资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消费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国内需求对进口产生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增强。
汇率因素对减少下半年贸易顺差作用有限。汇率是对进出口有明显影响的变量,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中国有效汇率指数,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有效汇率指数都表明,2005年人民币出现一定幅度的升值,但进入2006年之后,一方面,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加快的影响,国外对我国商品需求增长加快,另一方面,受欧元区、韩国、泰国和俄罗斯等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升值的影响,抵消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使得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顺差的调节作用不够显著。
基数和国内政策因素可能使下半年外贸顺差增幅减小。2005年6月份之后,我国单月外贸顺差规模较2005年1-5月份明显扩大,基本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上年同期基数增大可能使2006年下半年顺差增幅减小。同时,我国下半年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和鼓励进口政策也可能使进出口增速发生变化。
调控投资政策力度和有效性提高,但投资增长惯性较强
控制投资的有关政策针对性增强,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增长可能放缓。最近,针对投资领域突出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调控措施,特别是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政策、土地管理政策明显加大了力度,下半年可能会使新开工项目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控制。但由于2005年四季度之后新开工项目较多,在建投资规模偏大,投资增长的惯性依然较强。
企业自有资金较为充裕,价格回升使投资意愿重新抬头。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盈利状况较好,企业自有资金较为充裕。今年货币供应继续保持宽松环境,信贷增长加快,这些因素都为投资的高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
今年以来,投资高增长缓解了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价格下降的压力,虽然生产资料类产品价格同比涨幅不高,但近几个月钢铁、建材等产品价格环比涨幅较高,说明出现短期内价格上涨的走势。随着价格走势的变化,一些行业的盈利状况明显好转,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意愿又重新抬头。
企业和地方政府土地储备较多,调控投资难度较大。由于今年投资的高增长以地方项目为主,地方政府换届等政治周期因素使得地方政府投资欲望较强。一方面企业和地方政府财力状况较好,对贷款的依赖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前几年企业购置土地数量较多,大量未开发土地掌握在企业手中,同时,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中心也有较大的土地储备。收缩土地供应在短期内抑制投资增长的作用不会立竿见影。
综合考虑投资惯性、信贷政策、土地情况和政策有效性等多方面因素,预计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增速小幅回落,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上年有所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见,随着近期国家宏观调控新措施的推出和实施,只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稳健”措施落实到位,“管住土地、管住信贷”的两道闸门进一步收紧,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势头坚决得到遏制,我国将完全有可能在延长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同时,避免经济增长由“偏快”滑向“过热”。
今年上半年,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了部分微调措施,使国民经济保持在高位景气水平上运行,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引发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与我国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交织在一起,已经使我国经济运行又一次出现了趋热势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采取适当调控措施,化解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努力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随着近期国家宏观调控新措施的推出和实施,只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稳健”措施落实到位,“管住土地、管住信贷”的两道闸门进一步收紧,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势头坚决得到遏制,我国将完全有可能在延长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同时,避免经济增长由“偏快”滑向“过热”。
加强宏观调控
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引发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与我国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两碰头”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内外交织、长短交织,对这一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认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全党全国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内外兼修,远近结合,“双稳健”宏观政策适时微调的同时,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切实按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真正将工作重点转向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自主创新上来,探索构建科学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一)坚决从源头收紧货币流动性,进一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可进一步适度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深度冻结部分流动性。建议进一步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较大幅度提高中长期贷款利率,进一步加强中长期贷款规模控制。继续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坚决制止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银政合作”贷款,严格票据融资操作规范。
(二)将稳健财政政策落实到地方,控制地方财政的投资扩张能力
在今年的财政政策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级财政收入增收幅度较大,特别是发达地区许多中心城市土地收入增长很快,使地方财政拥有比积极的财政政策阶段更强的投资扩张能力。要将土地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抑制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利益驱动。要坚决制止和清理地方政府与银行“银政合作”性质的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相互推动的投资扩张方式,对城市政府的金融债务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
(三) 多管齐下,努力缓解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矛盾
密切监测有效汇率变化情况,根据我国进出口形势灵活调节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按照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调整外贸结构的要求,调整不同行业加工贸易政策。继续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资源类产品逐步取消出口退税。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调整各级政府支出结构
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以解决政府在投资领域的“越位”和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为突破口,切实纠正政府工作中重投资、轻消费的利益偏向。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调整干部考核体制,放弃对地方官员招商引资的考核。用投资要素市场化改革抑制盲目投资,全面清理各地刺激投资的“土政策”,制止不规范的税收优惠、土地价格优惠、投资补贴政策,制止地方之间招商引资无序竞争。强化政府官员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开展投资项目效益后评估,严肃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和违反政策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浪费案件。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五)成立专门的能源节约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的落实
针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和节能降耗 “十一五” 两大重点目标落实方面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有必要强化对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领导的节能降耗指标考核,建议在能源部门专门成立监督管理机构,统筹节能降耗考核检查管理工作。
对策
2005年以来季度经济增长与消费价格走势
2004年以来货币供应量M1、M2月度增长率走势
世界经济状况与预期指数走势图
2005年以来外贸顺差变化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