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我国已实现20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跻身世界地震预报领域前列。
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此后的30多年来,我国先后对1976年四川松潘7.2级地震、1985年新疆乌恰6.8级地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2003年云南大姚6.2级地震和甘肃民乐6.1级 地震等20多次地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了减灾效益,也大大增强了人们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介绍,目前我国建立了12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测线,建立了近万个群众业余监测哨,覆盖全国、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网络初具规模。这为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地震预报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一年左右的中期地震预报准确率达到20%到30%,短期地震预报准确率不到10%。”陈建民同时表示,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经验性的探索阶段,迄今为止,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科学地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地震预报方法仍是经验性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陈建民表示,要解决地震预报的难题,必须大力发展地震监测技术,建立立体地震观测网络,显著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这可能需要几代地震工作者的努力。
地震小知识
全球7秒一“震”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约7秒就有一次。不过这些地震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我国是大陆地震多发国
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所以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我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4,但发生在我国的大陆性地震在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中所占的比例为1/3。
历史记载中,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6次地震,有4次发生在中国。
同一地震各地烈度不同
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
一般而言,距离震中越近,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也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