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负利率气息
[□特约撰稿 石鑫杰] 2006-07-28 00:00

 

  □特约撰稿 石鑫杰

  

  进入2006年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一直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虽然我国经济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未来通胀压力逐渐增大,与2003年末的情形很相似。

  首先是新增贷款增速比较快。今年以来新增贷款逐月增高,上半年累计新增贷款2.18万亿元,相当于今年央行调控目标的87%,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实体经济,造成了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快。由于季节性因素和政策传导的滞后性,预计,6月份的新 增贷款数量将是全年的顶峰,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惯性,不会立刻减少,政府也不希望看到急刹车带来的经济不稳定,因此,虽然新增贷款会逐渐的减少,但是总量依然庞大,很有可能超过央行制定的全年新增信贷2.5万亿元的目标。

  其次是M2增速比较快。今年M2的增速一直在18%以上,每个月均超过了央行的调控目标。由于M2的变化领先于CPI的变化约6个月,由此可以推断出,假设下半年央行不出台利率型的政策,6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顶峰,在M2逐渐下行的情况下,可以推测出:由于M2传导的滞后性,CPI并没有接近顶峰,而且是正在上行通道中,并于未来4-8个月中达到顶峰。且在贸易顺差扩大、国外资本流入等因素的影响下,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比较大,因此M2的增速放缓的阻碍依旧很多,CPI上行的压力也很大。

  第三是食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2003年CPI的上涨压力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带动的食品价格上涨,加上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推动下形成的。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上看”,今年上半年价格在105点上下波动,整体平稳,由于下半年年底翘尾因素的影响,预期食品类平稳后缓慢上涨。由于国际上石油、有色金属等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而国内却处于相对低位。随着国家对油、水、电等价格管制逐渐放开,与国际价格联动越来越明显,预计能源类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因此,加上房地产的带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物价水平上涨压力比较大。

  最后是CPI同比上升可能性增加。去年下半年来,CPI一直运行在1%以下,对于今年来说基数比较低,从今年2月份以来,CPI依次为0.9%,0.8%,1.2%,1.4%,1.5%,加上上述分析,今年CPI正处于上升通道中,较低的基数对CPI同比增长形成了压力。

  与2003年、2004年相同的是,央行于今年分别进行了提高贷款利率、窗口指导、发行定向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后,数据显示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假设6月份的M2是今年最高点,且资金面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那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的预期,下半年CPI最高可以到2.1%左右。现在一年期法定存款利率为2.25%,扣除利息税的因素后,实际有效利率为1.8%,CPI高于名义有效存款利率0.3个百分点,换句话说,未来的几个月后,我们的实际利率是负,又将进入新的负利率时代。

  虽然目前的金融环境、国际环境与2003年、2004年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到类似周期性波动的影子,同样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进行了相似的操作,如政府引导性质的“窗口指导”,数量型工具定向央票,利率型工具提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唯一暂时还没有施行的措施就是升息。有了过去的经验,央行对市场的把握将会更加准确,相应的操作也会更加到位。央行是“复制”以往的操作,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我们拭目以待。

  历史回放

  2003年9月前,固定资产投资增快,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CPI缓慢上涨,当时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10月CPI窜升到了1.8%,扣除利息税的因素,实际利率为负的0.216%,我国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由于负利率的持续(最高时达到了3.7%),2004年央行实行了各种举措,包括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区间,窗口指导,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以及实行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等措施。但在一系列举措后,2004年7、8两月,CPI飚升到5.3%,于是2004年10月28日,央行宣布提高一年期存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达到2.25%。2005年4月,CPI为1.8%,一年期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为零,并于第2个月开始为正,我国正式走出了负利率时代。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