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到大跌风险 部分基金提前撤退
[□本报记者 周宏] 2006-08-01 00:00

 

  相比先知先觉的基金,散户对昨天的大跌缺乏准备 本报传真图
  □本报记者 周宏

  

  种种迹象显示,早在本轮大跌之前,部分先知先觉的基金资金已经开始提前撤退。

  基金重仓股跌幅超重

  7月31日,A股市场在高位顽强盘整了2周之后,终于选择了向下突破。当天,上证指数下跌幅度达到2.97%,深证成指跌幅达到3.28%。继6月7日和7月13日之后,A股市场第三度出现3%以上的大幅下跌。

  与之前两次下跌不同的是,过去一直担当市场“定海神针”作用的基金重仓股,在本次下跌中,却表现迥异。本报统计显示,基金6月末持有的前20大重仓股,在7月31日当天平均下跌幅度达到3.5%。其市场角色明显从前期的“平抑跌势”转向了“领跌助跌”。

  而基金最新增持的重仓股则跌幅更为凶猛。二季度股票基金新买入和增持的30只重点股票中,除东软股份外全线下跌。平均跌幅高达3.8%。其中,更有8只股票的跌幅超过5.4%。明显有资金外流的迹象。

  重点股提前4天走软

  更令人惊讶的是,上述资金外流的征兆早在4天前就已经在基金持股中普遍出现。

  截至昨天收盘为止,基金6月末持有的前20大重仓股中,有7成以上个股在上周出现过单日大幅下跌,有半数股票连续4天下跌。包括基金前期高度看好的G中集、G振华等股票在内,都早在上周就已经大幅向下破位。

  如果翻开上周的个股行情,你会惊讶地发现,基金持有的部分重点股票组合很早就表现出了今日的行情特征———满盘皆绿。显然,早在本周一大跌之前,部分基金就已经提前“嗅”到了风险。

  谨慎源于估值过高

  来自基金经理的反应证实了上述推测。一些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较高,使得二级市场的机会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已不可能像前期大盘连续上涨时那样保持浓厚的看多情绪。适当调整仓位和持股结构成为7月以来很多基金的操作做法。

  还有一些基金则表示,目前他们的操作重点从二级市场转向一级市场。在市场估值总体处于高位的状况下,积极挖掘新股发行中的投资机会成为一种战术选择。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