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梁峻
新加坡交易所的A股股指期货提前登场,新华富时A50将竞争我们的沪深300,广大业内人士、包括管理者们早已清晰认识到其蕴含的针对性、威胁性。不过,在正视竞争对手的同时,把对手看得过于强大并不可取;明白自己的优劣,以平稳的心态面对问题,可能更理智一些。
新加坡交易所“无意”间成了我们的对手,其实也是对我们市场的促进,对我们的股指市场也有正面意义,至少对我们市场的建设者、管理者们 起到了明显的鞭策作用。
新加坡交易所有它自己的目的,它只想在A股指数期货上取得领先地位,就像在日经指数上的成功一样。但是,如果把新加坡市场看得过分强大,只会混淆股指期货市场建设的目的,加剧我们的浮躁心理。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最近有一些过份紧张的人提出“考虑采取一些约束性手段来制约新华富时A50编制商”。这种想法不仅反映出草木皆兵的心理,也是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我们的股指市场如果是为了制约别人,那还有多大建设的意义?市场的成败不靠自己进步而依赖于压低别人,那还有多少成功的把握?我们自己市场建设的方寸又在哪里?
我们认为那些过份紧张的人太看重新加坡市场的份量了,这种心理漫延的结果,很可能使定价权还未得到就先失去了“自我”。
新加坡市场在A股指数上的优势,不过是QFII给它留出了天然的发展空间,还有在日经指数上取得了经验。只要新加坡市场9月上市A股指数后我们能够尽快在年内推出自己的产品,就完全有别于当年日经指数滞后新加坡两年的情况。毕竟期货市场是建立在现货市场需求上的,A股市场的重心在国内,这个优势将会长期有效。
国内股指市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A股现货市场的需求。QFII的潜在需求是很大,但目前在整个A股市场上QFII还只是一小部分。虽然现在对外资参与股指期货政策上还很紧,但这并不表示以后也有那么多的限制。
至于体制问题,其实国内这方面正逐步趋好。例如,继新加坡之后有关方面立即宣布年内推出沪深300,就反映了体制的能动性已有别于以往,有关方面并不缺乏积极性和开拓性。
至于市场经验问题,新加坡市场在风险控制方面并不一定有多大优势。类似于“中航油事件”就没在国内发生过,当年“巴林银行事件”的主角也是从新加坡逃跑的。所以我们不必对自己的市场经验妄自匪薄,平稳的心态看待对手才是可取的。
(作者为华夏期货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