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晓平
随着大秦铁路的上市,人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上。
尽管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上半年并没有开张,但源源不断的信息显示,保险资金对投资基础设施手笔不小,近千亿元的基础项目已经敲定。
今年三月,保监会推出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保险资金可投资于电厂、高速公路、铁路、隧道、桥梁、地铁等基础设施领域。
逐笔清理:在“第三届京津 保险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经国务院批准,铁道部将向保险资金定向募集500亿~800亿元先期项目资金,用于京沪铁路线改造工程;另外,作为国务院首次批复的120亿元保险资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试点也落地有声,来自平安消息显示,平安信托拟以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投资于山西境内的太原-长治、长治-晋城、晋城-焦作(山西境内段)高速公路。其中,平安集团投资在100亿元以内,其余由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与泰康人寿3家分配;保险资金掏出近30亿元投资大秦铁路。
总计算起来,应该有650亿元-950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已经名花有主。
那么,今年投资基础设施的额度是多少呢?近千亿元是否会超过《办法》规定的限额呢?
保险业界专家表示,近千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500亿~800亿元用于京沪铁路线改造工程的投资,是逐步、逐年的投资过程。另外,根据规定,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额度是按保险资产的一定比例确定的。目前,随着保费收入大幅度提升,保险资产数量也在逐步提高。
保险资金为什么对投资基础设施保持高昂的热情呢?谜底可以从今年7月中国保监会举办的基础设施投资国际研讨会上获悉。成熟国家保险专家认为理由有三:一是基础设施与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合适,而且,基础设施资产波动性较低;二是估值时间长,只有项目产生根本性变化才会影响资产的价格,资产价格不受市场短期波动;三是与其他资产的相关性低;四是基础设施属于防御性资产。
不过,专家也提醒,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收益率是有限的,不可对其回报抱不切实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