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美收购永乐看商业零售行业“钱”景
[] 2006-08-04 00:00

 

  本报记者陆琼琼与吴建国(中)、胡鸿轲(右)进行网络视频互动现场
  从国美收购永乐看

  商业零售行业“钱”景

  零售行业是目前高景气度行业,国美收购永乐之后使商业零售业更受重视。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邀请上海商学院现代流通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国教授、招商证券零售/外贸研究员胡鸿轲进行网络视频互动

  并不是规模做得越大越好

  记者:国美收购永乐之后,家电市场由“三国演义”转变成了“双寡头”的现象对行业格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胡鸿轲:我们更担心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小企业竞争的是短期爆发力,但对大企业而言,比的则是长期的竞争能力,谁能更持久,谁就能最终胜出。从这个角度看,新型系统决定盈利,物流配送体系决定成本。

  记者:那这样是不是对供应商造成了挤压?

  胡鸿轲:合并后最大的优势就是采购规模扩大,零售商向上游攫取利润。

  吴建国:产生两个寡头是暂时的,因为从去年零售业开放开始,一些家电巨头已经开始准备进入中国市场,从全球的范围来说,中国的家电市场不只是三国演义。家电市场需要规模,但可挤压的利润相当有限,今后不仅要增大规模,而且要增加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商务部对此也有一定规定。严格地讲,由于永乐前期的快速扩张才出现今天的局面,并不是规模做得越大越好,而关键要看是不是具有核心的竞争力。

  记者:合并后对苏宁是否有挤压?

  胡鸿轲:短期看,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苏宁的优势主要在于后台供应体系。既有自建服务体系也有外包体系因此具有一定优势,成本的降低可以抵抗和国美的竞争。

  记者:苏宁的市盈率比国美高很多,怎么看这种倒挂现象?

  胡鸿轲:公司成长性高,增长速度快,估值就要高一些。国美和苏宁的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的增长率。

  记者:苏宁是否存在与大中合作的可能性?

  胡鸿轲:苏宁和大中合作是有可能性的,合并是个必然的趋势。从可能性上看,苏宁有资本运作的优势,企业本身估值好,如果采取换股的模式去收购大中,不会超过20倍的市盈率。另外从地缘上看,大中和国美一样是在北京发展,苏宁并购大中会有明显的互补优势。

  零售业会演变成两种模式

  记者:目前零售行业“群龙无首”,高集中度是否会对行业竞争有利?

  胡鸿轲:首先我对这个行业长期看好,中国人口多,还有人口城市化率和通货膨胀等变化。

  今后15年,中国零售总额可以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对零售市场是个促进。中国零售市场比较零散,所以还将有趋于集中的过程,家电就是竞争非常惨烈的业态,超市、百货的地位也非常重要。零售业会演变成两种模式:后天进取的公司相对非常集中,投资的时候就要找到未来成为龙头公司的潜质,另外是先天具有潜质的公司。

  记者:以后国内的二、三级市场还有什么新的发展潜力吗?

  吴建国:我们国家城市化的发展是在二三线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世界著名的零售巨头把去年发展的重点转变为二三线城市,现在那里非常适合大规模超市的进入,这样的地域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我认为是符合目前中国发展的情况的,因为中国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起点也比较低,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10年内,中国的消费增长还将超过10%。

  做商业地产要按一定比例投资

  记者:国美的黄光裕一边做房地产一边做家电零售,商业地产增加了他的收入,那么商业地产在零售业的作用如何?

  吴建国:最近几年商业地产和其他的地产一样,有一个非常高速的增长。很多公司的发展战略上有两种:一种快速发展依靠租用地产来实现门店的快速扩张,这种租用包括临时租用和长期租用两种情况。第二种是用自有资金来发展,就是自己开发房地产。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最近几年地产增值比较快,可以得到更多收益,但是从整个经济发展来看,地产不可能永远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地产增值的速度会放慢。从世界大型零售商来看,采取的方式是按一定比例投资。

  胡鸿轲:关于商业房地产和零售的关系,以日本为例。从70到80年代是日本房地产的景气周期,一般的运营模式就是在郊区购置一片地方,零售商放出消息说他要建一个超市,使房地产的价格得到上升,把房地产的价格补贴到零售商,滚动发展,到后来,日本房地产的泡沫崩溃,零售业也跟着消退。房地产的不景气导致零售业的泡沫破裂。国美并没有采取房地产带动零售,只是房地产的盈利用在零售上。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