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乱收费六连冠:真吆喝假打
[□冯玉国] 2006-08-07 00:00

 

  □冯玉国

  

  8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6万件,查出违法所得12.27亿元。其中,价格违法大户还是教育,已连续6年成为价格举报之首。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继续对教育、医药等价格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对教育乱收费的整治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目前还有多少人真正相信整治的效果呢?教育乱收费在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在逐 渐耗损政府的公信力。近20年来,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300份禁止乱收费的文件,尤其近年来,对乱收费的整治活动更是密集和频繁,而教育乱收费却扶摇直上,坐上了乱收费的头把金交椅,其中的反差耐人寻味。

  人们不禁要问:有关部门真的下功夫去治理乱收费了吗?有多少教育乱收费治理者是在用真吆喝“假打”来糊弄公众?这首先暴露出系统执法(如卫生主管部门治理医疗机构乱收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治理学校的乱收费等)之弊。治理教育乱收费,多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来实施的。今年6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披露了这样一件事情:江西省乐平市某中学教师张秀英向有关部门举报该校乱收费和财务不明,却被乐平市教育局纪委书记当众宣布停课待岗。

  这个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系统执法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执法者和被执法者存在利益上的共同性。在教育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严查乱收费,只会给自己找难题。倘若学校以资金不足为由找它要钱,它怎么办?而学校乱收费,教育资源保持丰足,更容易出“成果”,教育部门政绩上也容易出彩。因而,从利益上来看,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乱收费的受益者,它没有理由和动力认真治理乱收费。

  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另一个主角是地方政府。每当治理乱收费的文件下达,地方政府总是带头响应———是实实在在的真吆喝。然而,地方政府同样不会真正去治理乱收费,根源在于财政性教育拨款不足。这个缺口假如地方政府不愿意填补———就连那些非常富裕的地区也不愿意足额拨发教育资金,它就只能默认乱收费的进行。

  默认还算好的,不“含蓄”的地方政府更是直接逼学校乱收费。据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透露,目前中国许多地方以收费代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这是造成教育乱收费问题的症结。他说:“中小学乱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乱收费。不是学校在乱收费,都是地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于是,问题就来了,作为治理教育乱收费两大主角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是学校乱收费的受益者,他们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动力本来就不足。而发改委如果隔着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去治理乱收费,也会因两者的掣肘难有成效。

  教育乱收费连续六年蝉联乱收费冠军是社会之耻,也是有关方面真吆喝“假打”的见证。有关部门应该以民族利益为重,为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家长从沉重的压力下解救出来。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