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发行步调不会变
[□本报记者 木兆 邵刚] 2006-08-08 00:00

 

  □本报记者 木兆 邵刚

  

  一年前,资本市场融资因股改暂停,有关“中国资本市场战略资源流失”、“期盼大盘蓝筹‘海归’、上市”的说法一时极盛,而今,中国银行、大秦铁路、国航等大盘蓝筹股发行上市或进入程序,市场对发行节奏问题的争论再起。

  这是否可比喻为“叶公好龙”?

  发审会暂停近两周并非调控之举,而是等待企业补充中报审计资料———世界上没有一个市场会通过人为控制发行节奏的方法来调控市场、调控指 数。换句话说,在市场机制和功能逐步完善的现在,如果一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发行申请,而监管层以调控指数的目的拒绝其发行上市,是否也违背了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对企业不够负责?如果将这个问题引向更为宏观的层面,即可看出,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大盘蓝筹企业在本土市场发行上市,仍是我国资本市场下一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首先,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融资结构不合理,是困扰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业稳健运行的突出问题。在全年新增信贷3万亿的控制指标下,今年上半年银行放贷高达2.5万亿;而截至目前,资本市场融资总额仅为600余亿。即便以全年信贷可控制在3万亿,资本市场全年融资1000亿的尺度匡算,直接融资也不过是间接融资总额的4%。每次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银行坏账的比例都会提高,从而加重金融业的运行风险,波及宏观经济运行,并最终反映到资本市场上来。因此,要改善直接、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要走的路还很长。

  其次,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为此,央行采取了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等措施,但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所说,“就货币调控货币,效用有限”。在市场利率水平比较低,流动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适当发行一些股票和企业债券,有利于过多的流动性资金转变为证券,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本的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再次,我国资本市场不能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投资者不能通过股权投资享受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一直为人诟病。其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中能够代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处于行业龙头低位的大盘蓝筹企业太少。(下转A2) 相关报道见A4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