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赚10亿 券商大发新股财
[□本报记者 周宏] 2006-08-09 00:00

 

  中国银行承销费最为可观,达到近5亿元 本报记者 徐汇 摄
  □本报记者 周宏

  

  炎炎夏日,股市成了证券公司的淘金圣地。

  根据上海证券报统计,自新股恢复发行以来,2个多月间,证券公司已经从14只新股IPO(首次公开发行)中挣得近10亿元的承销费,平均每单净收7000万元。显然,持续活跃的A股市场正在给不断走高的证券公司经营业绩“空中加油”。

  而这还仅仅是目前已经上市的14只新股的贡献。如果考虑到正处于发行进程的7只新股,已过会尚未获准发行的23家准新股,乃至更远的未来可能上市的一些大规模公司。IPO中的淘金潜力显然还大得很。

  大户小户分布不均

  证券公司的淘金纪录是从中工国际6月19日上市开始的。根据之前公布的中工国际上市公告,作为该股主承销商,国信证券在这一单中获得承销费1532万元。这成为券商IPO“断收”承销费1年后,挖到的第一桶金。

  其后,国信证券马不停蹄,又连续承销发行了云南盐化(第四只新股)、德美化工(第六只新股)、横店东磁(第八只新股),在14家已上市新股中,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不过,以承销费收入绝对额来看,大户还是要算中金和中信两个大券商。中金在14只新股中只参与了2家新股的承销,承销费收入就超过了4亿元。原因在于,他参与承销的是中国银行和大秦铁路两只超级航母。

  同样,中信证券的收入也因此而可观。它和中金、银河证券共同承销的中国银行预计每家可以分到1.67亿元,保利地产承销费收入也超过6277万元,两者合计也达到2亿元。

  以上述数据计,中金、中信、银河3家证券公司就合计揽得8亿元的承销费收入,这大概已经超过迄今所有新股承销费收入的八成以上。再次证明了大券商在IPO项目承揽能力上的明显优势。

  大盘不如中小盘好赚

  和市场通常的想象不同,IPO承销最好赚的似乎并不是所谓的超级航母股的发行,而应该是融资规模10~20亿元的中盘股。

  以今年以来的新股承销纪录为例,融资规模前三位的大盘股分别是中国银行、大秦铁路和中国国航。其中,中国银行的承销费最为可观,达到近5亿元,但是,该笔巨额承销费将由3家大券商平分,每家预计也就1.6亿元。

  大秦铁路的承销费就少了,只有2.4亿元,而中国国航的融资规模更不及大秦一半。并且,中国国航的承销收入同样要由3家券商分享,预计每家可以分到的承销费收入就更低了。

  与大盘股比较,承销中盘股的效率就高多了。首创证券承销的大同煤业,发行总股本2.8亿股,承销费收入就有5400万。中信证券承销的保利地产就挣得更多了,1.5亿股的发行总规模,承销费的收入达到6300万元,应该超过国航的承销收入了。

  而承销中盘股的投入,绝对不可与大盘股相比。以中国银行此类大项目为例,参与承销保荐的证券公司,每家都必须投入规模不小的团队参与工作,其间数年中,动用资源、投入的精力可谓难以计数,而最后上市时尚需市场环境配合、政策扶持。相较之下,承销中小盘股则投入较少、上市条件也较宽松。

  券商收费差距悬殊

  非常有意思的是,全流通后,券商承销新股的收费差距也越拉越大。在今年上市的14只新股中,承销费率最高的新股,收费达到募集资金规模的10.96%,而最低的承销费率仅为1.60%,双方的差距显然不能以毫厘计。

  从承销费率看,过去常见的“大项目低费率、小项目高费率”的规律仍旧存在,但界限趋于模糊。同档次的收费明显出现差距。而承销费率整体得到提高,尤其是在小规模公司中,1.5~3%的常规费率标准被打破。

  国信证券在横店东磁的承销中,只收了2.86%的承销费。华龙证券在威尔泰的承销中,费率超过了10%。威尔泰1.094亿的募集资金中,有1200万元给了华龙证券。而宏源证券替世博股份募集了1.98亿,也不过进账594万元。承销费率的差距日益拉大,显示行业统一的定价标准被打破,市场化色彩日益明显。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