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评论国美收购永乐案后,投资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收购案的背后是机构投资者的逐利过程,而在国内一向以来基金是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主力,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这种情况会不会改变呢? 2005年盛大与新浪的收购与反收购案例中:对照2005年2月22号和3月4号盛大和新浪的股东名单。盛大的股东中基金持股量和持股者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财务性机构这一块新增了五位股东。新浪的情况是新浪在基金持有人这一块丝毫变化,但是在财务性机 构投资人这一块披露的是十名,有八名投资人是增持的,只有一名是减持。这两周以来股东的变化现象意味着什么?
财务性机构投资人对盛大期间的增持减持变化比较大,说明增持或者是减持的财务性机构投资者在盛大收购新浪里有更多的利益分配。摩根士丹利是新浪的财务顾问,高盛是盛大的财务顾问,他们是明晰收购背后真正利益的机构投资者,而像他们这样的财务性投资者一般是追求短期(一般为2-3年)的投资回报的,所以其背后的增持或减持行为对中短期的股价影响很大。
而在美国,基金跟财务性投资者之间就稍微有点儿区别。因为基金基本上属于被动投资者,由于在西方市场积极的或者是进取的投资风格已经被压抑了,更多是通过分散化、指数化模拟大市来获得平均收益,所以基金更多地像一个跟风者。
财务性投资者的增持或减持行为在境外股市往往决定股价估值。随着股权分置改革逐步完成和资本市场入世承诺的到期,A股市场必定与国际接轨。部分获得流通权的法人股股东将有可能演变为频繁进出的财务性投资者,跨国投行也会通过收购兼并成为境内上市公司的财务性投资者,受此影响,境内券商的自营业务也会转型,他们将来很有可能成为真正主导股价变动的主力,对此变化投资者应该密切予以关注。
(姜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