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油市可能存在稳定的高油价均衡和低油价均衡 蒋玉磊 制图 |
| ◎管清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博士生 |
|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是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很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大学的经济系学生想必大多都读过他和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合著的《国际经济学》。2000年,克鲁格曼给《纽约时报》写过一篇专栏文章 “The Energy Crisis Revisited”(能源危机重现)。与他前一次预言亚洲金融危机到来的文章一样,他这篇预言新一轮国际油价上涨的文章起初并没有引起重视。不过,从2000年到2006年,国际油价的走势恰恰证实克鲁格曼的预言。能这样准确地预测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经济学家,全世界恐怕也是屈指可数。 其实克鲁格曼的分析逻辑很简单。他认为,石油是可耗竭性资源,其石油生产受到政府控制,对于主要石油输出国来说,石油是国民收入和政府收入的支柱。因此,由于短期石油需求缺乏弹性,国际石油市场可能存在稳定的高油价均衡和低油价均衡。
具体来说,石油出口国的石油收入除消费外主要是为满足其投资需要。由于国内投资受资金吸纳能力的制约,投资的边际收益往往递减至难以接受的水平,投资到国外除受到收益率的制约之外,还有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因此石油出口国必须在投资和收入之间权衡。当油价处于低价位时,主要石油输出国为达到一定的收入目标将不得不扩大生产和出口,从而形成稳定的(长期)低油价均衡。当因市场冲击而带来高油价时,由于石油需求缺乏弹性,扩大产出甚至可能会减少收入,因而石油输出国通常不会扩大生产。相反,由于主要石油输出国国内投资的市场容量有限,将石油保存在地下也是一种“投资”,所以油价高企时他们反而会减少产量,以求形成稳定的(长期)高油价均衡。1986年国际油价的历史低点就导致了国际油价从低价均衡走向了高价均衡。石油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单个产油国的供给曲线加总就可以得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曲线。这样,当市场冲击带来需求曲线的移动时,需求曲线可能会同供给曲线相交于不同的位置,形成两个均衡点:一个均衡点代表的是较低油价和较高石油供给量,另一个是较高油价和较低的石油供给量。正是从这样的曲线变化中,克鲁格曼判断,新一轮油价上涨即将到来。
克鲁格曼的思想来源和分析模型都来自他人。其假设前提实际上承袭了霍特林(Hotelling) 1931年可耗竭资源模型的思想。看看霍特林的模型分析,你会发现,克鲁格曼的分析逻辑和霍特林的分析逻辑几乎完全一样,其所使用的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来自正统的经济学教科书,其多重均衡模型的构建来自两位经济学家———杰奎斯·克莱默(Jacques Cremer)和德贾瓦德·沙雷西-伊斯法哈里(Djavad Salehi-Isfahani),他们证明了竞争性均衡来自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有意思的是,虽然霍特林的文章被称之为资源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但直到1974年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引用这篇文章之后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杰奎斯·克莱默和德贾瓦德·沙雷西-伊斯法哈里则是执教于弗吉尼亚技术学院以及州立大学两位普通教授。他们当然不如克鲁格曼有名气。不过,有一套丛书叫做《理论和应用经济学基本读物》,据说是美国大学经济系学生必备的经济学百科全书。这套读物包括了经济学的整个领域,每一册书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前沿介绍。杰奎斯·克莱默和德贾瓦德·沙雷西-伊斯法哈里写了其中一册———《石油市场模型》。克鲁格曼当然提到了他们的文章和创见。
别人画了龙,克鲁格曼点了睛,而且点的很是时候。很多经济学家都预言过能源危机,但没有像克鲁格曼这样正好在油价波动的拐点上作出预测。克鲁格曼很自豪,在这篇专栏文章的最后,他还煞有介事的“显摆”了一下,说自己能源危机模型其实还是来自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模型,并把两张相似的多重均衡模型图贴在了文章后面。看来克鲁格曼不光是感觉好,似乎上天也很眷顾他。要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有时候也需要点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