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
昨日有消息称,银监会近日出具了一份下半年分类监管意见,国内16家主要商业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被允许保持目前贷款增长率外,其余均被告知控制贷款增速。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要进行分类监控,把全年贷款增长控制在15%以内。此消息一出,银行间市场立刻叫买声一片,一年以下的国债、金融债及央票顿时买盘汹涌,流动性顿失。就连遭受信用风险连续打击的短期融资券也开始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信用评级较好的年内到期的短融可谓一票难求。
看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行政调控手段终于要重现江湖了。
投资者已经普遍知晓的7月份新增贷款规模达到了1400亿元,而去年同期新增贷款规模是负的300亿元,因此7月份贷款同比多增了1700亿元。这一数据让大部分投资者颇感吃惊,肯定也让政策制定者非常头痛。连续性的定向央票、小幅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似乎都难以制服这匹脱缰野马。恰在此时,央行昨日公布的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又表示,在我国当前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条件下,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猛药”,而是属于适量微调。真不知下一步要出个什么样的政策才算是“猛药”了。
而行政调控手段在此时适时推出,却给投资者展开了完全相反的一个预期。如果控制信贷增速的行政手段能够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目前盈利模式依旧单一的银行业将会再度陷入资金运用渠道受限的两难境地。尤其对于改制上市银行来说,如果资金运用渠道有限,资本金的充裕反倒会成为“累赘”。同时,下半年央行票据到期量为10680亿元,其中以9月份到期量最大,达3050亿元。如果外汇占款继续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不难想象下半年银行业流动性过剩将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这也难怪债券市场的一些先知先觉者在昨日就开始高举建仓大旗,准备在流动性大潮来临之前捡点便宜货。
市场化的调控政策算利空,行政性的调控政策算利好,这也算是一个中国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