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先行指标失效 警惕更大规模产能过剩威胁
[□本报记者 商文] 2006-08-11 00:00

 

  □本报记者 商文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报告说,7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3.6%,创下年内最高增幅,且连续三个月保持加快增长态势。而与PPI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7月份同比仅上涨1.8%。专家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PPI作为CPI的先行指标,其预示作用已经失效。

  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报告显示,从今年4月份开始,PPI涨幅逐月攀升。4月份同比涨1 .9%,5月份涨2.4%,6月份涨3.5%。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加速上扬,与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内投资过快、经济增长加速有直接关联。

  在7月份的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持平。

  分品种看,7月份,全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6.6%,汽油、煤油和柴油分别上涨25.4%、27%和21.2%;原煤上涨2.4%;铜、铝、铅、锌涨幅在10.8%至69.9%;普通大型钢材下降4.2%,中厚钢板下降7.4%。

  统计显示,7月份,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7%。与去年同期相比,1至7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 

  PPI与CPI价差不断扩大

  从此前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前6个月,PPI同比上涨3.6%,而CPI仅上涨1.5%,双方价差达到了2.1个百分点。而1月份PPI同比上涨3.1%,CPI为1.9%,价差仅为1.2%。

  “一般来说,PPI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示未来CPI的变动趋势,PPI与CPI价差的不断扩大表明双方走势的步调并不一致,PPI 的领先指标效应正在逐渐消失。”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专家徐连仲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并没有传导到下游市场中去。”

  原因在于投资旺盛消费疲软

  据徐仲连分析,造成PPI预示功能失效的原因,在于我国投资旺盛而消费疲软的现状。统计局数据显示,原材料、资源类产品的出厂价格增长继续保持强劲上涨势头,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则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且耐用消费品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推动PPI上涨的动力主要源于资源性产品、基础原材料的短缺,并不是由于需求过大造成的。

  徐仲连担忧地指出,上游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下游生产成本上升。而市场需求又无法有效扩大,下游企业只能被迫停工停产,从而对上游价格形成反向抑制,最终形成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

  下半年CPI下行压力较大

  据徐仲连预测,今年下半年CPI涨幅将在2%左右,全年涨幅在1.5%至2%之间。他特别指出,全年CPI涨幅达到1.5%至2%的水平,前提是国家下半年继续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只有在油价、水价、煤价不断提价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否则CPI增幅有可能更低。

  而央行在刚刚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指出,部分行业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抑制相关产品价格上升,粮食有望继续增产,粮价有一定的下降压力,都可能会成为影响CPI下行的因素。

  想要解决PPI与CPI的“脱钩”问题,抑制产能过剩,徐仲连建议,短期内应适度控制投资规模,避免国民经济结构的过度失衡。长远来看,则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制度不合理的现象。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