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比奢侈更可恨
[□张晓晖] 2006-08-12 00:00

 

  □张晓晖

  

  最近两件事很值得琢磨:一是盖茨辞去了微软的CEO,专注于慈善事业;二是巴菲特把价值37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萨维股票捐给了慈善事业,其中的300亿捐给了盖茨基金会,该基金会原有270亿美元,加上老巴的捐赠,又翻了一番。巴菲特的捐赠使他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慈善家。很感慨,这老头儿把财富看了个底儿掉,活得太明白了。

  不少人谈到中国富豪阶层的慈善意识,谈到富豪的奢侈,甚至是穷奢极侈。的确,奢侈很令人厌恶。但从经济学上说,最可恨的还不是奢侈,而是浪费。

  曾有报道,有人在竞拍中花11万元买下了三颗极品荔枝,有人花几十万元买下了极品龙井,矿主们一买“悍马”就是四十辆,其骄横不可一世的劲头引起了世人非议。

  如果单纯从道德角度说,颇可鄙薄,花这么多钱去买所谓的极品,不是烧包么?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做点善事?毕竟还有不少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呢。

  而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奢侈行为却无可指责。为什么呢?咱先说个李嘉诚的故事。

  一港元的硬币滚落在地上,掉进了下水道。按说这枚硬币从此就与经济世界诀别了,幸运的是,这个硬币是李嘉诚的。一个保安费尽力气从下水道里把它弄出来还给了李嘉诚,李嘉诚很高兴,给了这个保安一百港币的小费。

  面对别人的不解,李嘉诚的解释是:如果不找到,这一港币就消失了,就退出了流通;但找到了,它就回到了流通领域,没有被浪费掉。

  按照劳动价值论来说,三颗极品荔枝所凝聚的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假设是100元一颗,从道德意义上说,买者花300元买下了3颗荔枝的同时,却把109700元捐给了社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世界上少了3颗荔枝,却有11万元钱又回到了流通领域,这些钱变成了国家的税收、社会的就业、劳动者的收入,重新回到经济活动的11万元所引致的消费无疑要比搁置在这位富豪的手里大得多———这11万如果作为一年定期的储蓄存款放在银行,国家还要付出1980元的利息。虽然,从物有所值这个角度说,买者的确有些烧包。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极品龙井和“悍马”车。有人说,与其买悍马车不如买国产车来支持民族工业。我想对民族工业最大的支持是给它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应该让全体国民惯着民族工业,断不了奶的孩子长不大,更不会有出息。

  历史何尝不是如此?表面上看,历朝历代的灭亡多源于统治者的穷奢极侈,如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修大运河、北宋宋徽宗玩花石纲(就是园林里的太湖石)。事实上,真正激化社会矛盾的是不公平分配,是奴役人民而不支付工资,是穷奢极侈带来的横征暴敛。设想,六国灭亡之后,遍地是六国的失业军人和工匠,如果秦始皇能够按劳取酬地组织他们修长城、修咸阳宫、修阿房宫,恰好创造了社会就业,社会不就安定了吗?但秦始皇以其为奴隶,白干活不给钱,稍有不如意就打就杀,于是把陈胜吴广逼反了。最后,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对财富真正的大不敬是浪费!咱就先说说浪费电的小事情吧:

  走过不少地方,去过不少公司,开着窗户开空调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进屋看看遥控器,空调的温度通常调到最低。这种情形,不用问,绝对不会出现在居民社区。据调查,某市公务员的人均工作耗电是该市居民人均生活耗电的9倍。这个令人咂舌的耗电量怎么来的?从自然角度看,这是在浪费地球上的资源;从政策角度看,这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写字楼里的白领们一般不敢开着窗户开空调,私营老板知道了肯定不干。但白领们下班时,从来不关电脑的显示器,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假设一个40层的写字楼,至少有1000台电脑,每天白白开机16小时,一年要浪费多少电呢?24万!想想全国那么多城市,那么多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又有多少钱白白扔进水里,连个响儿都听不见呢?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电是公共物品,最容易浪费的就是公共物品。对于个人来说,公共物品没有价格。通俗地说,电表走的不是他家的字儿。

  可见,浪费比奢侈要可恨得多,因为后者的钱能够回流到社会,能够创造需求,引致消费。也就是说,具有经济效率;而浪费掉的财富则纯粹打了水漂儿,非但不具有经济效率,甚至不满足浪费者个人心理上的需求———咱看不出不关显示器能让自己有多大的骄傲感或者满足感,也就是说,损人不利己。

  节约是一种美德,是国民素质,更是一种财富的智慧。不信,咱想想,究竟是因为他是李嘉诚才在乎那一枚硬币,还是说因为在乎那一枚硬币,他才成为李嘉诚?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