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信贷热度不减 紧缩政策箭在弦上
[□本报记者 但有为□本报记者 但有为 实习生 麻妍燚□本报记者 禹刚□本报记者 苗燕] 2006-08-12 00:00

 

  货币供应增长过快,仍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风险之一 郭晨凯 制图
  市场利率明显上升

  加息空间受挤压

  央行昨日公布的月度金融运行报告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水平继续明显上升。专家认为,这将对我国提高基准利率形成一定的压力,央行加息的空间正在逐步被压缩。

  □本报记者 但有为

  

  央行报告显示,7月份当月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35195亿元,日均成交1676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66.1%,同比多成交667亿元。同时,7月份市场利率水平继续明显上升。当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31%和2.18%,分别比上月上升0.23和0.3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分别上升0.59和0.64个百分点。

  据了解,这是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自2005年3月份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以来的最高水平。

  就在国内市场利率继续明显上升的同时,美联储日前已决定维持目前5.25%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中美两国的利差正在逐渐减小。

  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此前表示,按照利率平价理论,如果美元利率比人民币利率高3%的话,从套期保值套利的角度来说,人民币如果升值幅度在3%或者是3%以内,攻击人民币将无利可图。由于央行官员已先后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一理论,该理论也被外界解读为央行作出货币政策决策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我国基准利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会承受一定的压力。

  分析人士指出,市场利率继续明显上升的问题显然已经引起央行的警觉。在8月份的第一周里,央行重新开始发行6个月央票,第二周则采用数量招标发行一年期央行票据,这都表明央行正试图稳定明显上升的市场利率。

  哈继铭指出,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央行希望通过缓解市场利率过快上升,来将中美利差维持在某个水平之上,进而避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过大,也正因为如此,他预计近期加息的可能性正在降低。

  央行昨日公布的月度金融运行报告显示,7月末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9732元,比上月末低224个基点,创下自汇改以来单月最大升幅。报告认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在继续增强。

  汇率波幅加大 双向波动特征明显

  □本报记者 但有为

  实习生 麻妍燚

  

  具体来看,在当月银行间外汇市场的21个交易日中,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中间价有11个交易日向上波动,平均波动幅度为18个基本点;10个交易日向下波动,平均波动幅度为42个基本点,向下波幅明显大于向上波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和双向波动特征的进一步明显,有助于释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他预计,第三季度人民币升值会加速,“今年年内再上升2%至3%,到1美元对人民币7.8元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波幅加大的原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专家谭雅玲认为,主要还是受到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央行放宽了外汇管制、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从去年7月21日汇改启动以来,央行已连续出台各种配套政策,使得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日前央行公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将适当发挥汇率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此举被市场认为,央行在下一步的调控中可能将让汇率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中国7月份的贸易顺差达146亿美元,再创新高。经济学家们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将因此进一步加大,应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

  但谭雅玲认为,升值过快过大会超出部分经济实体的承受能力,从而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损害。“我国金融业正处于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经济周期等方面都存在差别,这样的差别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丁志杰则认为上述担心没有必要。他说:“汇改启动以来,企业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并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千万不要低估企业管理风险的能力。”

  丁志杰还建议,央行下半年应把利率与汇率政策相结合,通过市场手段加大利率的弹性,以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

  央行昨天公布的月度金融报告显示,7月份广义货币M2继续较快增长,狭义货币M1增速加快。

  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718亿元,同比多增2032亿元。

  前7个月新增贷款达2.352万亿元,已完成全年额度的94%。

  由于居民储蓄存款的一部分转移到股票市场,7月份居民存款增幅继续下降。

  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水平继续明显上升,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继续增强。

  □本报记者 禹刚

  

  央行昨日公布了7月份的金融数据,热度不减的货币和信贷两大指标再度绷紧市场的神经。由于这两大指标是货币当局制定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关键参考值,分析人士认为,央行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已经箭在弦上,可能很快就会出台。

  货币供应继续高速增长

  从数据来看,7月货币供应增速只比6月有微幅下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4%,而在6月这个数字是18.43%。与此同时,狭义货币(M1)的增速却迎头赶上,同比增长15.3%的速度虽然在逐步缩小与M2的增速差,但比央行年初制定的目标14%要高得多。

  货币信贷增速过快,是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几个主要风险之一,流动性泛滥和商业银行大规模放贷,推动今年固定资产投资高烧不退,经济过热的风险一再隐现。

  新增贷款完成全年额度94%

  货币供应继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信贷投放的势头也未得到遏制。虽然7月的新增贷款只有1718亿元,远低于6月的3947亿元。但7月是传统的贷款淡季,一般是全年的低点,所以同比的数据更有说服力,7月当月的新增贷款同比竟多增了2032亿元,而且头7个月新增贷款已达2.352万亿元,离央行年初设定的2.5万亿元的目标咫尺之遥,已完成全年额度的94%。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每月平均新增贷款高达3627.4 亿元,高出去年上半年平均值1205亿元。从人民币信贷结构来看,2006 年上半年高位的信贷增长主要来源于高位的中长期信贷增长,6月份新增贷款的略有回落主要是靠压缩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来实现的,中长期贷款的高位新增并没有根本改变。而这种中长期贷款继续高位增长的趋势,对经济中长期过热的影响更大。

  货币政策将持续适度从紧

  申银万国分析师陆文磊表示,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将是“流动性回收+贷款结构调控”, 此外,从国际收支失衡的源头上控制流动性过剩显的十分重要,具体政策包括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出台信贷政策和加大“窗口指导”力度。他指出,若货币信贷数据继续高位徘徊,不排除加息的可能性。

  而中金公司的哈继铭也表示,“货币政策持续适度从紧将是今年下半年的一个主题”。他预测年内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已增大,提高基准利率的次数则由以前预期的两次减少为一次。

  哈继铭还认为,美联储几天前已宣布暂停加息,因此对我国提高基准利率形成一定的压力,“所以我们降低央行在年内加息的预期。”

  对于汇率变动的判断,哈继铭表示,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一个可能的动向。他认为,一方面,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有利于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汇率改革主动性原则,有利于维持国际经济平衡。

  今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单位:亿元)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各项存款 291436.87 297671.93 305532.64 310105.35 314347.80 318455.71 319900

储蓄存款 147994.31 151179.62 152819.02 153401.04 153523.40 154996.87 151500

各项贷款 199492.05 201020.25 206394.59 209555.78 211649.97 215302.59 216900

短期贷款 89423.62 89921.32 91773.75 92586.68 93441.83 95126.70 95272

中长期贷款 89680.58 90345.67 92524.96 93886.45 95246.57 97682.20 99175

  股市分流 居民储蓄存款增幅继续下降

  央行报告显示,7月末,居民户存款余额增速继续减缓。其中,本外币并表的居民户存款余额为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去年同期下降1.9%。

  □本报记者 苗燕

  

  报告显示,居民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今年1月份至7月份,活期储蓄存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308亿元,但定期储蓄存款却同比少增加1322亿元。

  报告还显示,7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月末下降0.2%,比去年同期高0.6%。7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1%,比上月低1%。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5月份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为15.4万亿元,较4月份增加122亿元。6月份,居民户存款增加1.42万亿元,存款余额达到16.82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与6月份的数字相比,7月份居民存款余额的调整幅度较大。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尤其是5月份以来,由于股市上涨较快、成交量较大,分流了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而最近两个月由于股票市场新股现金申购制度恢复,以及前两个月股市上涨较快,居民储蓄存款的一部分转移到股票市场,导致了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明显减缓。

  对于定期存款增幅急剧收缩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定期存款出现下降主要是由存款利率比较低造成的。他认为,除股票市场的回暖导致了储蓄资金的分流之外,银行的理财产品逐渐丰富也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下降的原因。而理财产品对定期存款有替代作用,由于理财产品宣传力度的加大,不少储户在定期存款到期后将其转为理财业务。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也基本持相同的看法。他表示,对于居民来说,定期存款多是带有投资性质的,投向股市也好、基金也好,都会使用这部分存款,而为了维持正常的消费需求,活期存款通常不会用于投资。赵锡军称,这种转变说明了老百姓的投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已经从过去绝对避险的品种,转向投资风险、收益均衡的产品了。

  央行报告还显示,在居民储蓄存款增幅继续下降的同时,企业存款增幅继续保持上升态势。7月末,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0.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比上月末上升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企业资金情况正常。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