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德军 |
| 高善文 |
|
□本报记者 禹刚 唐昆
投资过热、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流动性泛滥、贷款猛增这些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一再显现,为此,本报“上证观察家”日前邀请两位在宏观经济领域有独到见解、也非常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以及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请他们来为市场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把脉分析。
顺差激增导致外储高涨
记者: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最大的症结是什么?
高善文:现在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上。贸易顺差今年以来已经有四次创出历史纪录了,而7月是连续第三个月创新高,加上资本项目顺差同样增速不减,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惊人。
苑德军:我们预测,尽管下半年美国经济可能放缓,会降低中国的出口速度,但日本、欧洲等经济体复苏,人民币对这些货币相对贬值,因此下半年的贸易顺差会继续较快的增长,所以,外汇储备持续上涨的压力难以缓和。
中短期内可能不加息
记者:外贸顺差屡创新高、外汇储备持续上涨、货币信贷势头不减、投资过热难以遏制,那么会有哪些短期及中期的措施出台?
高善文:贸易顺差下半年还会继续创出新高,短期内实际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在可以看得到的期限内,政策的空间很小。
记者:利率近期能不能动?如何动?
高善文:利率调整目前在市场存在很多争论,我们不赞成动利率,我们也预测央行近期不会加息。原因还是由于目前已经很扁平的收益率曲线限制了央行的做法。
央行利用利率政策来影响经济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市场预期,使收益率曲线更陡峭,中长端的利率水平抬起来,以此影响整个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各种资产价格的定价基础。而在近期,如果加息,收益率曲线短端抬起来,但中长端一定会掉下去,整个收益率曲线一定会变得更扁平,加息政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带来“反效果”。
苑德军:目前美联储已经暂停升息,这将压缩央行的加息空间。同时,提升利率的政策一般用于应对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并不大,因此利率工具的使用难以起到明显效果。
央行上半年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幅度不大只有0.5%,直接回收流动性3000亿,即使将我国货币乘数考虑进来,对流动性的紧缩效果也不会太大。央行已经意识到存款准别金不是一剂猛药,所以连续实施了两次,未来还有可能使用。
不过,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幅度不会太大,如果调整频繁肯定会受到商业银行的抵制,因为银行资金过于充裕,成本压力比较严重,上调准备金会对银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人民币不会大幅升值
记者:下半年动汇率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动,可能的措施是什么?
高善文:如果动汇率指的是一次性升值人民币,则没有这种可能性了;而如果定义为人民币升值的话,我们预测这是一定也是必须的。
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折合成年率的话,应该在4%至5%之间,目前在银行间市场的远期汇率所隐含的一个升值幅度和速度也在这个区间。
而在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方面,并不是着急要做和必须要做的。现在0.3%的浮动区间还没有用足,再扩大的意义不大。因为达到一个5%左右的升值目标,0.3%的日浮动区间已经够用了。
苑德军:人民币汇改一年来升值不多,国内经济基本没受到冲击,而今年以来,人民币虽然对美元小幅升值,但是对日元、欧元反而贬值。人民币虽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但是显然美元占据主要地位,在美联储暂停加息、美元下半年还可能走弱的背景下,如果人民币跟随美元,那么可能相对其它货币还会贬值。
虽然许多机构和学者都建议央行加快人民币升值,要求一年升值5%或者7%,但是出于稳定的考虑,央行不会放任人民币大幅升值。央行在最新的货币政策报告里面透露的意思也是不希望汇率大动。
紧缩需更多宏观政策配合
记者:进一步的紧缩政策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善文:据我们的分析,进一步紧缩的政策应该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加速人民币升值,二是执行严格的信贷政策,三是抓紧土地政策,最后则是出台更细化的投资市场准入政策。
苑德军:政府需要出台一些紧缩性的政策,但是可以肯定,单靠货币政策或者汇率政策很难解决所有问题。
要遏制外贸顺差以及“双顺差”,还是需要出台更多的宏观政策,比如出口退税改革,外资所得税改革,招商引资政策调整,加快服务业开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