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基金迎来第四波浪潮
[□本报记者 叶展] 2006-08-17 00:00

 

  诺德基金公司作为中国基金业首家外资控股的基金公司,于今年5月份获批设立

  本报记者 徐汇 摄

  □本报记者 叶展

  

  第四波合资基金公司的浪潮正在形成。近来,就有信达澳银、中欧基金及诺德基金三家合资基金公司相继成立。金元比联、浦发安盛在内的一批合资基金也正在筹备过程当中。

  经历三次发展高潮

  此前,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2001 年,以华安基金、南方基金、鹏华基金为代表的老基金公司成为首批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试点;进入2002、2003、2004年,共有12 家新合资基金公司成立,达到了合资基金公司成立的新一轮高峰;2005 年,由于合资基金在2004 年的表现特别突出,汇添富、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信诚、汇丰晋信等新合资基金公司相继成立。

  中原证券研究员王容认为,今年以来,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走高,上证A 股及深证成指的涨幅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基金业更是超越大盘表现。在此利好刺激下,本土金融机构加快了成立基金公司的步伐,而外资也积极活动起来。这是合资基金第四次浪潮来临的主要动因。

  合资基金占据重要地位

  截至目前,合资基金在基金行业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55 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共有23 家为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比达40.35%;23 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共发行88只基金,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总共发行的268 只基金的32.83%;23 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合计达1929.64 亿元,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5500.75 亿元资产的35.08%。

  “外资谋求合资基金控股权的欲望正越来越强烈。”王容说,“目前,50%以上的合资公司都是由外方股东把持话语权。以前更多地体现在运营上,基本由外方做最后的决策,同时,中方要向外方定期提交运营报告及风险控制报告。”

  基金业是否被外资把持

  中国基金业的这种动向也引起部分业内人士担忧:中国基金业是否会被外国基金公司所把持呢?

  有人士担心,中国大陆基金业很可能重复中国台湾基金业的故事———1983年,台湾投资基金业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组建合资基金之后,基金市场最终为外资公司所垄断。而中国香港基金市场被国外资产管理公司把持的现象更加明显,在资产管理领域,几乎都是海外巨头的天下。

  “无论在资金实力还是运作水平上,外资巨头都占有明显优势,如果任其冲击,中国基金业可能面临全面外资化的危险。”一家本土基金公司老总说。

  不过,这种论点并没有被普遍认同。一些本土基金公司在与外资的竞争中信心满怀,他们认为,外资的进入还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持股上限被定为49%,不能绝对控股,而即使将来政策放开,本土基金公司对市场的熟悉程度以及与各种本土机构的关系都是外资所欠缺的,经过数年的市场磨练之后,本土基金公司有能力与外资一较高下。

  中原证券的王容指出,外资方给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所带来的不仅是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全球市场投资经验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更是带动了中国基金产业的革命与升级,毕竟中国的基金业也只有短短8 年的发展历史。同时,多文化的融合也使中国的基金业焕发更多的光彩。尽管外方在运营上占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由于中方在本土化操作上的优势,使得外资机构也不得不考虑合资方式与本土化的结合。因此,中国基金业被外资方所操控的观点未必是合理的。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