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投资过度引发经济过热 都与央行独立性缺失有关
[□杨英杰] 2006-08-21 00:00

 

  □杨英杰

  

  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上半年GDP增幅为12%,这一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宣布的GDP增长速度10.9%有一个百分点的差距。但一个百分点的落差远远不能否定经济已经趋热的判断。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良好,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遏制投资过快增长,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资源禀赋的约束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迫 切。中国资源禀赋的基本情况是: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匮乏,资本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投资增长过快和生产过剩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从2001年到2005年的流量累计来看,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981年至2000年20年间的累计额。第二个问题是金融市场脆弱。首先是证券市场不成熟。2005年,非金融企业及政府资金筹措80%来自于银行贷款,股票筹措资金仅为6%。再就是银行呆坏账及贸易不平衡造成的对外摩擦加剧。

  上面所谈问题,宏观来讲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微观来讲是投融资体制问题。与二者紧密相连的一个中观问题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目前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约束来看,解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一个日益法制化的国家,解决经济过热之最根本原因即流动性过多的唯一办法是增强中央银行独立决策的能力,增强行使法律赋予其职能的独立性。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包括三个方面,即目标独立性、经济独立性和政治独立性。具体而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将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即本国币值稳定(也有国家在政策目标中加入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的),这是央行的主要或唯一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不明确或者币值不稳定的国家,或者事实上不能坚持以稳定币值为中心目标的国家,大多是由于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所致。

  根据国外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央行的独立性越大,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反之,央行的独立性越小,通货膨胀率就越高。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普遍得到加强,中央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来看,中国还有较大的差距。近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不畅是不争的事实,根本原因就在于央行缺乏独立性。独立性缺乏的一个明显表现是,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太多,包括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这样就导致央行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

  毫不夸张地讲,我国历次投资过度引发经济过热的源头皆在于政府,中央和地方都有责任。就央行独立性来讲,至少可以从货币发行上约束政府的投资热情。但目前情况是,央行无法控制货币政策传导的源头,货币发行受财政制约,宏观调控受政府某些部委的干扰。其次,在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根据经济态势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各种工具手段如利率、准备金率等给经济降温。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中往往掺杂着各部门的意志,同时货币政策工具的决定权不在央行,还需得到其他有关部委的同意。这既延长了货币政策的时滞,也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另外,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制约。当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国有银行的利益相冲突时,国有商业银行就会以种种理由和措施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或向央行讨价还价,阻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有各级地方政府的制约。在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各级政府均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当央行货币政策与其利益冲突时,各级政府总会想方设法对付央行的货币政策。这一点在银根紧缩时尤为突出,地方政府一系列倒逼机制最终迫使央行事实上放松银根。

  当然,独立性仅是保证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条件之一,还需要增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开性和公信力,以获得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支持。同时,中央银行权责相符的要求对其行为也将会产生很好的约束,以保证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稳健度。还需要指出的是,央行的独立性也不是绝对的。就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目标而言,改革传统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财政体制,建立央行、政府(中央和地方)、企业(包括商业银行)之间配套、协调的机制是确保央行独立性充分发挥效应的重要前提之一。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