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或再提息 投资者应提前调整投资策略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小蕾] 2006-08-23 00:00

 

  中国人民银行8月19日调升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各0.27%,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25%上升到2.52%;一年期贷款利率从5.85%上升到6.12%。贷款利率是9个月来第二次上调,存款利率则是2004年10月提升以后23个月以来再次的调整。这次利率调整无疑是针对经济过热的进一步宏观调控的又一货币政策的重要举措。

  加息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利率调整的是资金价格。它的效果是,一方面提升贷款需求方的资金成本,降低投资收益预期 ,使贷款方降低投资意愿;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存款利率来提高资金供给方的成本,使银行得不到贷款利率增加的好处,不会因此扩大贷款规模。

  因资金的供需双方都加大了资金价格上升的压力,提升利率减少了新增贷款的需求,也没有刺激贷款供给,因此对投资增长放缓应该有直接的作用。这是利率提升对过热的宏观经济的第一个影响。

  提升利率对过热的房地产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对还在还款期的住房贷款而言意味着还款的压力增加。对计划贷款购房需求来说,利率的提升增加了还款成本,成为购房者必须考虑的因素。对于房地产调控来说有正面的效应。 当然,对于有实际住房需求者来说,利率的提升应该不会是一个好消息。好在规定中对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下限近一步放宽,如能拿到优惠利率,影响也是有限的。

  对证券市场来说,利率上升就会使新发债券的收益率上升,同时会导致市场上现有的债券价格下降;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利率上升使投资者的机会成本上升, 会减少人们购买股票的意愿,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收益预期下降也会打压股票的价格。 当然,不排除资本市场已提前吸收利率提升的影响,对市场的不利影响相信也是很有限的。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次利率调整的幅度非常小,0.27%的利率上升只能产生边际上的影响。换句话说,对新增贷款的增加,只能是影响那些可贷可不贷的项目;在住房贷款方面,也只不过会影响可买可不买的犹豫者。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能是心理上的影响大于实际影响。也就是说,小幅提升利率对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还是温和的和可承受的。特别是一直存在加息预期,其影响可能已被市场提前消化。

  证券投资者应提前调整投资策略

  应该说,这次利率调整的意义更多的应该理解为中央银行再次发出警示:尽管七月份投资增长有所放缓,美联储也没有加息,央行还是认为通胀仍然有向上的压力,投资仍然过度,流动性仍然过剩,经济过热仍然明显。因此,如果未来经济指标仍然上升或在高位徘徊,不排除央行还会再次出手提息,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

  价格是配置资源的市场化手段。在各地巨大的投资冲动推动的投资需求下,0.27%利率提升并不足以从资金成本的角度来遏制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调整过度投资和经济过热产生的其他矛盾,除了运用其他的一些手段之外,货币当局很有可能继续轮番小幅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应该有所准备,提前调整投资策略,减少政策调整带来的冲击。

  利率不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唯一因素

  至于利率上升可能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说法, 央行可能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多重因素所致,利率并不是唯一因素。如果不化解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不进一步改革汇率管理体制和汇率形成机制,即使不提升利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不会轻易得到缓解。特别是在国内经济不平衡的矛盾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该以国内宏观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为主。

  另外,如果仅作单向存款利率的调整,将加大银行存款利息支付的压力,刺激银行主动提升贷款利率的动机,可能更有利于银行提升利率定价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利率市场化在操作层面的进步。不过,这次同时调整存、贷款利率,有稳定银行利差收益的作用。在上半年超过全年新增贷款的收益不变的保障下,银行减少新增贷款后全年的收益风险可控,银行配合宏观调控的意愿会加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时调整存、贷款利率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考虑。

  抑制经济过热需更多行政手段配合

  虽然货币政策进行总量调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在调整过度投资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这次经济过热并不完全是市场力量的推动, 部分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对各地的大力投资使许多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0%、50%的重要原因。

  各地的投资冲动与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税收和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也密切相关。贸易顺差增大更是与国内储蓄投资不平衡,内需增长刺激不足有关。所以要真正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不断调整货币政策的同时,相关的改革应该与货币政策同步。否则总量调下来以后,新增贷款下降可能会伤及很多的无辜, 最大的牺牲者可能是民营企业,而对政府主导的过度投资并没起到实际的抑制作用。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小蕾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