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大内需该从哪里着手 |
| ◎赵 晓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
|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让世人咋舌,而2005年上半年10.5%的高速增长更是让政府的调控当局都伸出了舌头。许多迹象特别是从中国的生产要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经济的结构演变等来看,中国经济仍具强大的增长潜力。 不过,长期的增长趋势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中短期内也将一帆风顺。事实上,中国经济在许多方面都有值得忧虑乃至警惕之处。最近,我和我的合作者陈光磊先生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消费、投资、外贸)及增长方式等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问题。现借助专栏文章的形式,陆续介绍其中的一些内容。
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贸易品总额占总产出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2004年超过70%,2005年则攀上80%的历史高峰,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超过所有市场经济大国。如此高的外依存度主要得益于两项制度改革措施: 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与1996年的经常账户贸易彻底放开。在高度开放的贸易体系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自1994年起不断增长。统计显示,外需的贡献在1998年至2001年的经济增长为通货紧缩所困扰期间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主要靠由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形成的内需拉动。2001年开始,外需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05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高达1608亿美元和630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3%升到2004年的4.2%,直至2005年的7.2%。
预计在外需拉动下,2006年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会有增无减。但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以及引发的国际贸易和汇率制度摩擦已经引起了贸易各方的警惕,中国业已情不自愿地进入到了“国际摩擦时代”。近年来在国际经贸领域中所遭遇的经济诉讼与贸易争端不断增加,成为影响中国对外经贸长期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显然,长久以来形成的低成本的出口战略和“向下竞争”的出口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和不可持续的风险。
2000年以来的关于中国汇率体制和汇率走势的争论并没有因2005年7月的汇率制度调整而平息。近来,主张人民币继续升值的经济学家希望通过扩大进口和内需,降低出口,来减少贸易顺差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然而却忽略了中国高达80%外贸依存度这一前提。在稳定的汇率制度下,国内和国际贸易品价格同步,即国际价格的稳定成为国内通货膨胀事实上的决定因素,而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和汇率稳定的最终目标相一致,货币政策主要的“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汇率上,到目前为止这个目标实现得相当成功,虽然付出一定代价,如增加了中央银行对冲操作的难度,加大了央行的对冲外操作成本等。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后果将不仅仅局限于对外贸易部门,而必将波及到整个经济,隐含着价格体系调整和通货紧缩的风险,而在中国所有经济变量中,政府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调控能力是最弱的。所以,尽管凭借生产要素的优势调高汇率,中国的出口顺差仍然有潜力,然而在不降低外贸依存度的情况下,放松汇率对于宏观经济的控制是危险的。
中国连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后果是,到2006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9411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激增同时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汇率形成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执行将是很大的考验。顺差和消费都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较高的国内储蓄会通过经常项目顺差流到国外,依靠其他国家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但海外资金的涌入将使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在国内外之间的自由流动变得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因经常项目顺差过大而引发国际紧张关系,人民币加快升值或其他事件导致资本外流的出口被堵塞,中国经济将会因总需求骤降而面临陷入持久衰退的危险。目前人民币实现的是缓慢升值的策略,但最终结果还是会减缓外部需求。
因此,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内需替代进而逐渐实现贸易平衡将是不可回避的,关键在于能否保证平稳实现这一过程。最近有预测说,2030年中国的外贸可能升至10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20%,而出口与进口各占5万亿,达到国际贸易平衡。这意味着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经济将不再继续强化依赖外需的趋势,内需将会有很强劲的扩大。然而,扩大内需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扩大呢?且待下文继续讨论。
盛世危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