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期效应”将继续影响市场
[□上海证券研发中心 彭蕴亮] 2006-08-24 00:00

 

  □上海证券研发中心 彭蕴亮

  

  近期大盘波澜不惊,但“末日轮”宝钢权证竟然暴跌85.78%,收于0.031元,成为近期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虽然投机性的宝钢权证已经谢幕,但其“到期效应”将继续得到市场的关注。同时,投资理念将从投机炒作向价值投资转变,“价值驱动”将对大盘未来的行情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第三季度仍需要震荡整理。

  暴跌收场,投机时代结束

  作为首批到期的权证,部分投资者冀望这一谢幕演 出能有最后的疯狂,但最后宝钢权证以暴跌收场,最后一个小时竟然暴跌85.06%。这不仅仅标志着一个衍生品种的退市,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上世纪90年代,权证的价格往往超过正股,而且到期前由于传闻刺激,曾经出现翻倍的走势。因此,在最后一天还敢于买宝钢权证的投资者多数存在侥幸心理:虽然知道风险很大,而考虑可以随时买卖,所以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接最后一棒的那个最倒霉的人。因此,权证走势总是以“预期自我实现”的方式动态演化,当市场上多数人看好时,走势会肆无忌惮地向上冲锋。8月15日前后,借着大盘调整、权证整体上涨的契机,宝钢JTB1开始以高换手率方式实现其快速拉升,最高达到0.60元,给予“末日轮”较大的想象空间。

  但是,宝钢权证作为一只“末日轮”,并不具备市场炒作的“潜力”。我们知道,末日轮的价值是由两部分构成:内在价值+时间价值,由于临近到期,其时间价值可近似看作零,因此其价值几乎完全由内在价值决定。“末日轮”能被炒作的理由应该是“在最后的日子里,有变为价内的可能”,也就是说,炒作末日认购(沽)轮,实际上是要“博”一把标的股价能否变为大于(低于)行权价。昨日G宝钢收盘价4.17元,它与权证的行权价4.20元有3分钱的差距,实际上意味着宝钢权证已经成为“负资产”,买入就意味着亏损,所以宝钢权证以3分钱的价格谢幕,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了。这无疑意味着,以投机性买入为主体的时代已逐渐远去,以价值投资为主的新时代即将到来,这就是宝钢权证带给市场的最大启示。

  “到期效应”值得继续关注

  虽然宝钢权证已经谢幕,但根据海外市场的经验,权证在结算前和结算后都存在一个“到期效应”,将继续影响市场,值得我们引起重视。以我国香港地区市场为例,权证在到期结算前和结算后都会对正股以及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实证研究显示,在权证到期结算前,如果股市处于多头市场,那么股价会偏向上涨,因为发行商需要的股票避险部位会越来越多,在市场上买进股票的力量增加,自然正股价格偏向上扬。而如果到期前股价出现明显的涨势,那么发行人买股票避险的需求将更大地抬高股价,产生助涨的效果。相反,如果正股在权证结算前处于空头市场,发行商手中的避险部位越来越少,不断地卖出股票将使得股价偏向下跌,也就是对股价走势有助跌的效果。

  而在权证结算下市后,如果正股此前处于多头市场,那么结算后股价偏向下跌。因为发行商在多头市场中,手中会准备股票以做避险之用。而结算后发行商会将手中的股票卖出以结清避险部位,因此容易促使正股下跌。相同的道理,如果正股此前处于空头市场,发行商手中的避险部位少,那么结算后股价一般偏向上扬。

  而作为能够影响指数的大盘股,宝钢权证的行权结算将影响宝钢正股的走势,进而影响到整个市场,“到期效应”将继续存在到8月30日。而且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市场关注度高,宝钢权证的“到期效应”可能会超出预期,值得投资者继续关注。

  “价值驱动”将获得新生

  8月23日,证券市场最具投机性的宝钢JTB1谢幕了,虽然其“到期效应”将继续影响市场,但这无疑给投资者上了生动的一课:投机是不能赚钱的,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唯有价值投资。因此,我们认为后期市场将继续沿着价值投资的路线演绎,长期来看,市场将出现价值驱动型行情。

  展望第三季度以后的市场,我们认为市场将沿着“价值回归”———“价值发展”———“价值高潮”三个步骤推进,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一阶段的末期,第三季度有继续震荡的可能。而在第二、第三阶段,大盘将创出新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三季度市场将主要在1450至1800点区间震荡运行。如果出现宏观调控的预期和变化以及重大利空事件,不排除大盘跌破1550点的可能,而大盘创新高的时间大约在第四季度至明年初。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