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西北上市公司
[□本报记者 石丽晖 马集琦 刘海民] 2006-08-24 00:00

 

  □本报记者 石丽晖

  马集琦 刘海民

  

  随着“两法”的深入实施和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国内证券市场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在西北采访,许多省区的领导和业内人士都有着一个共识: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将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资金短缺的西北地区,重视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再融资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课题。

  事实上,西北五省区上市公 司的整体现状已很难适应证券市场大发展的要求,其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有以下三个:

  一是上市公司整体实力不强。据统计,全国上市公司总资产达42366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资产31.3亿元。宁夏上市公司平均拥有资产11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陕西上市公司的融资额仅为全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12%。西北上市公司总体实力不强,平均盈利水平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优势产业的骨架也不明显。

  二是盈利水平不高且连年下滑。据2005年统计,西北上市公司共有66家实现盈利,合计37.8亿元,25家上市公司报亏,亏损总额达43.5亿元,盈亏相抵净亏损9.7亿元。据宁夏2004年统计,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实现利润600万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因此有人认为,西北上市公司作为地区经济的支撑点已成为过去。

  三是资产重组困难重重。从总体上看,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而进行的资产重组,在西北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只停留在政府领导的讲话中,很少付诸实施。例如一些同城同业上市公司在重叠的目标市场上激烈竞争,两败俱伤,而“腾壳换瓤”工作多年来只停留在口头上。很多地区上市公司结构老化,盈利空间狭窄,不能满足证券市场要求,可持续发展受限。然而多年来,这种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得到改善。一些公司如*ST精密甚至还遭遇了“假重组真掏空”,让上市公司雪上加霜,投资者和职工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有关人士认为,拯救西北上市公司的关键,要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生产陷入困境、主业发展前景不佳的上市公司积极进行资产重组、债务重组,通过重组提高资产质量。对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调整产业方向的公司,要主动调整以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

  拯救西北上市公司,也是摆在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有关专家指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政府责无旁贷。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出发,整合资源、资产重组,让优势产业与上市公司对接,政府职能部门都应积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例如甘肃煤炭资源丰富,*ST甘长风在甘肃靖远煤业的重组下,注入了王家山煤矿。由于具备资源优势,彻底扭转了上市公司主业发展的困境。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凡是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反映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的,企业运行就比较好。但整合当地经济优势,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对接,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

  也许,对于成长路上的西北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而言,迈过这道坎,前面会是一片蓝天。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