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 话甘肃
[□本报记者 石丽晖 马集琦 刘海民] 2006-08-24 00:00

 

  □本报记者 石丽晖

  马集琦 刘海民

  

  自从1994年“陇原第一股”甘长风上市以来,甘肃共有19家公司上市,累计募集资金114.5亿元。截至2006年6月底,总市值达292亿元,占甘肃省GDP的15.17%。

  利用证券市场募集来的资金,甘肃上市公司共投资了144个项目。酒钢宏兴、兰州铝业、祁连山等一批企业通过募集资金项目建设,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顺应了国家逐渐淘汰落后工艺、落后产能的产业发展战略,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实现了做大做强,也推动甘肃经济实现了惊人的一跳。

  但有些事并不能让甘肃尽显乐观,甘肃上市公司基本面上就有隐忧。2005年,甘肃的3家盈利公司创造了占全部公司九成利润的“神话”,但“点高面低”的问题一下子显露出来。大面上的情况是,有7家盈利公司每股收益仅在4分钱以内,5家亏损公司中大多亏损过亿元。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处于竞争性行业,生存都有困难,部分绩差公司靠折腾报表、买进卖出交易等方式维持账面盈利。

  对微利或亏损企业,显然要通过重组调整产业方向,以整合资源促进壳资源的有效利用。甘肃在这方面做了努力,而且收到了一些效果。*ST甘长风的重组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引入新东家靖远煤业,主业从不景气的特种电子,转到甘肃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煤炭的开发上。公司被置入煤矿资产,很快实现业绩扭亏,符合了恢复上市要求。2005年公司每股收益达到了0.18元,今年6月公司摘星脱帽,但这也仅仅是获得的阶段性成果。

  除产业结构老化毛病外,给甘肃上市公司前进带来麻烦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上市基础差。如海龙科技为了上市把核心资产放到上市公司,存续资产和富裕人员留在集团公司。由于集团离开上市公司无法独立生存,因此形成大量关联交易,并产生巨额的资金占用。

  二是公司治理不完善。甘肃有些上市公司在项目论证上并没有多少可行性,资金募集到位后很快改变募投方向,甚至个别公司100%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圈钱”意味浓厚。还有些上市公司募集了资金后,出现了管理失控,有的投资决策失误,有的在外成立投资公司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炒股,有的对外抵押、担保产生损失,还有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使上市公司“失血”严重。

  三是MBO暗流涌动。甘肃有些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趋势明显,为解决收购资金来源问题,出现了上市公司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利润外流的现象。这种趋势难免使同城管理者产生攀比心理,亟需在制度设计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甘肃后备上市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在有色、医药、传媒、旅游等领域,有5、6家公司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华原钛白是西北五省区唯一已过会的拟上市公司,由于受制于甘肃整体股改进程滞后,公司上市显得步履艰难。

  甘肃上市公司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偏低,结合甘肃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分布,甘肃也有待通过重组优化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实现省内优势产业和资源与证券市场的对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