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是金
[◎高辉清] 2006-08-25 00:00

 

  现代社会还能放缓追求物质财富的疯狂脚步吗?
  ◎高辉清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发展战略处处长

  ———循环经济随笔之六

  前年,笔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作了半年访问学者,节假日里应邀参加过几次当地华人教会组织的集体郊游,也因此有机会了解到论证上帝存在的一些理由。其中,两个理由让我无法忘怀。

  第一个理由来自一个故事。牛顿晚年已经放弃物理,转而研究上帝。一位无神论者去拜访他,看见了房间里摆了一个精美的天体模型,不由得称赞模型设计得精巧。牛顿却一本正经地说,这个模型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一阵风吹过后自然形成的。见友人困惑不解,牛顿接着说:“既然模型都不可能被风吹出来,那么真实的宇宙又怎么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呢!”

  第二个理由来自一本书。书名我已记不清,主题是要通过科学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书中提出,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几乎可以肯定是被“人为”地、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来的。因为地球如果离太阳再近点,就会太热;稍远点,则太冷。而地球之所以会成为一颗被大气层保护起来的蓝色星球,恰是因为自转速度和角度被精心设计过。否则的话,大气层可能就会被地球甩了出去。

  对笔者来说,这些现象确实难以理解,可要是说这些难以理解的宇宙是由一个智慧体设计和创造出来的,这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然而,这些理由还是给笔者带来了不小的启迪:干什么事情都要掌握规律;干什么事情都要适度。假如真有一天,地球不再坚持适度原则,变得像片面追求房地产发展的一些地方官员那样亢奋,突然加快运行步伐,人类当真难逃厄运了!

  当然,对地球加速运行的担心无疑是杞人忧天。不过,工业革命以来经济持续加速增长所带来的风险却是摆在世人面前的现实。20世纪中叶以来,地表土壤已经损失五分之一,热带雨林损失五分之一,成千上万种植物和动物灭绝,许多森林消失,湖泊干涸。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近发表一份报告称,由于环境恶化和气候的变化,全球濒危物种首次超过了16000种。另一份资料则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加速二氧化碳增多,对地球起保护作用的臭氧层已经变薄变空,大气层变得一天比一天更暖,近5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地球变暖的速度是650万年来从来没有过的。

  以目前趋势看,未来情况似乎将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经调查预计,到2050年全球气温将要升高3摄氏度,届时将有4亿人面临干旱与饥荒。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他为下届总统竞选而制作的环保纪录片《一个不方便的真相》中甚至预言“如果我们现在不控制温室效应,50年后当北极的冰山消融,海洋上升,北京将被海水淹没,上海将不复存在。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将被大大缩小,纽约市很多地区,包括“9·11”纪念馆都将在水下”。该片在戛纳电影节获奖,并被美国舆论称为“本年度最好的电影”。如果白宫能出现第一位环保总统,美国有望很快签订《京都协议》,则世界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或许都将因此得到较快发展。

  循环经济起源于1972年,以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的出版为标志。这本书20年后经过一系列的修改与订正之后,以《超越极限》为名再版。其中的主要结论是,如果未来我们继续保持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人类未来只有两种结局:一是资源被耗尽,经济体系走向崩溃。二是污染过多,同样导致经济体系崩溃。罗马俱乐部提出只有在经济和人口都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人类走向自行毁灭的进程才会被中止。当然,这种停滞的发展观并没有得到坚持,稍后的循环经济理论只是强调,不可片面发展经济,需要加强对环保的投入和对资源的保护,其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发展观:我们不必要求快速增长,需要的只是适度发展。

  自循环经济问世,时间已经过去了30余年,但至今仍没有多少人重视它。除了一部分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一部分人是对此不清楚之外,还有部分人则是出于以下一些原因不愿意公开或者不方便承认这一点:一是按照早期循环经济倡导者的主张,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将陷入停滞状态。按照后期的循环经济理论,经济增长速度也必须放慢,在这部分人看来,两者都会“妨碍致富”。二是有些人在心里也同意人类可能在走向自行灭亡的判断,但却不愿停下来放弃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因为他很清楚,就算他自己停下来了,其他人也不会停下来,人类走向自行灭亡的命运依然不会改变。既然如此,不如继续地加速获取财富,以便让自己有生之年能活得更滋润些。三是如果公开承认这一点,就意味着要立刻行动,意味着要对现状作出巨大的改变,意味着放弃舒适的现状。比如说要开小型节能型汽车,要用价高质次的资源再生产品,要节省用电和用水等等,这是许多人不愿意承担的。

  西彦有云:“上帝要让人灭亡,必先让他疯狂”。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过劳死现象越来越频繁,已经开始露出疯狂的症状,此时再不放缓步伐,由快速走向适度,更待何时?

  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长!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