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对就业的“牵引力”下降
[(据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2006-08-29 00:00

 

  在北京“民营企业招聘周”上,民营企业通过“就业班”的方式,为自己招揽合适的员工 资料图
  调节就业弹性:促进经济与就业同增长

  问:有这么多的因素和困难,怎么才能在高增长的同时真正实现高就业?

  答:我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是可调节的。

  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不断向外转移,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仍需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看,出现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不明显的情况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就业弹性是可调节的。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把体制转轨时期遗留下来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及部分地区、行业就业困难群体安置和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作为重点。

  二是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扩大就业。

  三是积极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要消除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歧视,提供真正意义上公平竞争环境,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把发展小城镇服务业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把发展服务业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健全小城镇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

  五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

  (据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调节就业弹性:促进经济与就业同增长

  问: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但高增长似乎并没有带来高就业,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来之不易。但就业增长速度却有所减缓。

  从数据上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确在下降。“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

  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3个百分点。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

  就业“牵引力”:经济增长作用下降

  问: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增长未带来高就业的情况?

  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结构变动等造成的。

  ———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农民只要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就算是就业了。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这种“平移”的就业方式在不完全纳入城镇就业统计的同时,却带来了整体经济的更快增长。

  ———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大幅调整时期,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相同资金带来的就业增长自然比过去减少。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含量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也会相应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是总就业弹性下降的直接原因。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由“九五”时期的0.16变为“十五”时期的-0.16。而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仍较明显。

  ———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国有单位从1996年开始,就业岗位一直在减少。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最多的1995年达11261万人,到2005年只有6488万人,减少了4773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数也从1991年的3628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810万人,减少了2818万人。

  ———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在一些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有些岗位却没有人去做。

  高增长未有高就业:五大因素拖后腿

  问:长期以来,国家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不少人仍觉得就业越来越难。怎样评价目前的就业状况?

  答: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有效拉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在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的同时,我国就业人数也由1978年的4.01亿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7.58亿人,增加了3.57亿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把就业问题放在“民生之本”的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及时提出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和举措,探索并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下大力气重点解决了由于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7%。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控制在4.6%的目标内。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和经济体制转轨对就业形成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半年就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三分之二,来之不易。

  历史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全国累计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8.9%。2005年,累计新增就业人员97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7.8%。

  这些既是经济增长拉动的结果,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发挥效应的结果。城镇登记失业率虽没有降低,但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上升的势头,近两年稳定在4.2%左右,在目前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已属不易。

  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升转为稳定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增长率达到了10.9%,而就业增长似乎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各方议论颇多。记者28日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