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记者推到了靶心
[□时寒冰] 2006-08-30 00:00

 

  □时寒冰

  

  因被媒体报道非法用工,台资企业富士康旗下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索赔3000万元。被推上被告席的两名记者透露,其资产已从7月13日被冻结。

  为什么企业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记者?这背后其实掩盖着这样一种逻辑:在企业涉嫌违反劳动法,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过程中,将事实调查清楚、公布于众的常常是记者。阻止了记者,就阻止了舆论监督,相关涉嫌违反劳动法的侵犯行为就可以继续进行。这正是记者屡屡成为“靶子”的根源之一。其中的悲壮和苍凉,或许只有媒体和被侵权的可怜的工人最为清楚。劳动执法部门哪里去了呢?

  如果劳动部门认真负责,记者根本没有机会被企业推上被告席。有关部门可以凭借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展开调查,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最有力的证据,而记者和媒体没有这些条件,他们要做这些事情(记者其实是在帮助有关部门尽责),不仅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还要承担未知的风险———3000万元索赔对记者所面对的风险首次进行了明码标价。

  令人寒心的是,在这一事件中,有关部门始终是缺位的。这种不作为乃至冷血,让记者成了孤独的揭露真相者。在相关黑幕见报后,有关部门依然无动于衷,他们俨然成了伸长脖子瞧热闹的看客,最终将一切压力都推给了记者。

  3000万元的索赔,展现了资本强大而冷酷的一面,记者的生活保障首先被冻结。被监督的企业实现了预想中的报复攻势的第一步,让记者感到了冰冷的力量。这难道是记者维护正义所应该付出的代价吗?

  有关富士康虐待职工的事情,早在6月13日,就有英国《星期日邮报》予以披露,称工人工作境遇恶劣。随后,国内媒体迅速跟进。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王佑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报道,指出,富士康工厂存在的一些触目惊心的非法用工现象。

  一个企业倘若不存在侵犯职工权益的事情,国内外媒体为何会在调查后得出同样的结论?这种巧合意味着什么?倘若有关部门根据这些线索,迅疾组织调查,不仅能够尽快查清事实真相,帮助劳动者摆脱被欺凌的恶劣环境,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也能促使不良企业在守法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相应地,记者和媒体也不必独自承受由于批评性报道所带来的压力。

  有关部门局外人一般地保持沉默,客观上担当了不法商人的帮凶:一方面,相关企业可以通过“销赃灭迹”的办法来粉饰自己的形象,在法律上陷记者于被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的缺位,使资本的力量显得更加强大和嚣张,使记者的力量显得更加单薄和弱小。相关企业有充足的时间对记者和媒体展开疯狂报复和打压,以形成寒蝉效应,让所有的记者都由于昂贵的维权成本和巨大的代价,放弃对责任和正义原则的坚守,让不法企业成为逍遥于监督之外、游离于法律之外的资本权贵。

  这使得本来清晰的逻辑变得混乱:记者的行为,本来是弥补了有关部门因缺位遗留下来的巨大漏洞,帮了有关部门的大忙,却因此陷于困境,而有关部门却成了看客。

  倘若公民在自己国家被侵权而得不到法律保护,不仅是法律的耻辱,也是公民个人和整个社会的不幸。当地方政府出于利益的考虑,在法律上给相关企业以特权,就必然以损害法律尊严和公民权益为代价。相关企业的特权越大,法律和公民权益受损也越严重。倘若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为了GDP的增长而继续对相关企业作出穿越政策底线乃至法律底线的让步,相关企业侵权行为得以存在的土壤就会变得更加肥沃,而浇灌这种土壤的无疑是劳动者的血汗和泪水。

  3000万,不仅是对记者发出的一次赤裸裸的胁迫,也是资本力量一次最露骨和彻底的示威。问题是,当不法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蔓延,谁来消除它所导致的社会隐患?当监督的记者为正义付出代价,谁还能成为社会良知的最后坚守者?

  或许,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正视的。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