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住1000亿基金市值
[□本报记者 王文清 商文] 2006-09-05 00:00

 

  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 徐汇 资料图
  ———华夏基金总经理详解“基改”第一单幕后故事

  □本报记者 王文清 商文

  

  以创新著称的华夏基金今年可以继续为此而感到骄傲了,因为他们很快就要完成中国基金业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创新活动,而且这在国际基金业中也是首创,那就是开辟了一条封闭式基金“起死回生”的通途———成功“封转开”。华夏基金的当家人、总经理范勇宏当之无愧成了中国“基改”的第一人。昨天在华夏平稳增长基金集中申购启动仪式后范勇宏向记者袒露了基金兴业封转开的一些幕后的故事,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了这一决定封闭式基金命运的创新是如何成为现实的过程。

  考虑成本就不会冒险

  范勇宏感叹,回头来看华夏基金在基金兴业“封转开”上付出的精力恐怕要比发两只新基金还要大得多,如果仅仅从成本上来看,这可能是一件不合算的生意。但从整个基金行业的角度看,他们却是做了一件不能不做且不能考虑成本的大事。

  “这个过程太艰难了!”为了筹备基金兴业的“封转开”,华夏基金几乎用去了一年的时间,本来计划在春节后就可以启动的“封转开”仪式,直到昨天才成为现实。

  范勇宏坦言,“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一年一般来说发两只开放式基金,要能保证发两只基金,精力和人员、资源配置就已经比较紧张,如果这个时候再抽出很多精力搞一次风险比较大、有可能不成功的‘封转开’的话,那么成功了也还罢了,不成功则会影响正常的年度计划,假设因此没有完成今年的基金发行计划,对小一点的公司或者新公司,将直接导致规模的下降,意味着收入下降。华夏为什么可以呢?对我们来讲,风险是存在的,但少发一只基金也罢,少一点收入也罢,华夏是有承受能力的,我们承受能力大一些。”

  从规模和承受能力来讲,华夏基金肩负起这次封转开的拓荒之旅也有其必然的因素。

  放弃尝试是不负责任

  对基金兴业能够成功转型华夏平稳增长,范勇宏最满意的是他们为封闭式基金转型树立了一个标杆。“无可置疑,基金兴业的模式将很快为其他所有封闭式所适用,最终我们将会把1000多亿的封闭式基金市值留在市场。”

  范勇宏预测,如果华夏基金因为担心风险放弃封转开,很可能后面一大批封闭式基金会退缩而选择到期清盘,持有人不仅因基金清仓而受到市值损失,还要经历漫长的清算过程后才能拿回资金;同时市场也将损失总额1000亿的资金,还可能引起股市的不稳定。

  “我们是第一个,我们如果放弃了,后面的封闭式基金可能都跟着这个模式来了。华夏基金不论好不好,是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我们没有放弃,一个是为我们自己,更重要也是为了行业,我不去做,谁做呢?”

  作为“基改”第一单,基金兴业转型的所有细节都可能成为今后整个行业的标准,所以期间的谈判就更为激烈和具体。“当时谈得特别艰难,像WTO谈判一样,我们在树立标准,后边可能全部按这个来,所以大的持有人是非常认真的。”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