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予人
据报道,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制定一份整改方案,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级以上政府办事处和大型国企驻京办的整顿和改革。粗略统计,在北京,除了52家副省级以上单位办事处外,还有520家市级和5000余家县级办事处,如果加上各种协会、企业和大学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
驻京办近年来屡遭诟病,被人称之为“腐败办”,是腐败高发区,仅最近几年因腐败落马的驻京办负责人就有:河北省李真案中的 河北省驻京办主任王福友、成克杰案中广西驻京办事处副主任李一洪、沈阳“慕马案”中沈阳驻京办主任崔力等等。
整肃驻京办,能否阻止“跑部钱进”?这首先要看驻京办存在的基础是什么。驻京办的主要职能就是招商引资,跑部委,要项目,收集信息,其次是接待地方来京办事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等。如果这两种需求不变,驻京办即使暂时被撤掉,恐怕它们也能换个“马甲”再跑出来。
实际上,驻京办只是一个表象,根源在于那种催生驻京办存在、发展和壮大的土壤。驻京办为什么“跑部钱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资源分配与项目审批的标准和程序不够公开和透明,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各地要想获取相关信息、资金和项目,就必须与部委拉关系。正是部委的权力过大、管辖范围过宽,而又缺少足够的透明度,引发了各地对有限资源的争抢。
这种情况又分为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财政资金的高度集中分配,投资项目的高度集中审批,各地纷纷“跑部钱进”;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收入增加,设立的转移支付项目增多,而我国又没有以法律手段来规范转移支付,导致转移支付项目不能制度化,没有规则可以遵循,而只能由掌控权力的部门说了算,导致各地纷纷“跑部钱进”。
权力拥有者的自由裁量权越大,权力寻租空间就越大。李金华曾经透露,中央转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全脱离了人大的监督,有的甚至脱离了政府的监督。转移支付在脱离了监督之后,就难免走向权力寻租之路,这大大促进了驻京办的发展。
应该认识到,各部委资源分配与项目审批的标准和程序不够公开和透明,不仅容易滋生腐败,也容易扭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财大气粗,更容易打通关节,争取到资金和项目支持,而西部地区财力单薄,无力与东部地区竞争。倘若任凭“跑部钱进”持续下去,必然容易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衡。事实上,依靠不透明的权力进行的资源配置,鲜有效率高的例子。
当资源配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高度公开和透明,审批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健全,不仅能保障相关资源被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也能消除权力寻租存在的空间。到那时,驻京办只剩下一个接待地方来京办事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的职能,而这个职能存在的合理性明显不足,且成本高昂,恐怕许多县市自动就将驻京办撤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