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只会让我们远离诺贝尔奖
[□魏也] 2006-09-08 00:00

 

  □魏也

  

  在9月6日举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祯表示:“我认为在今后20年内中国有人会获得诺奖是有可能的。”198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博士也表达了与朱祯近似的意思:“中国在未来20年内,有望产生诺奖得主。”

  这种预测或许会令一部分人感到欣慰,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米歇尔博士的客套话。想想看,当国内的记者问起中国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时 ,人家能说没有希望吗?基本的人情世故人家还是懂的。出于礼貌,顺着朱祯的话说,给出20年时间,恰恰反映出他对我国获奖前景的不乐观。说句实在话,我不明白记者们为什么老是就这个问题采访这些大腕的科学家,他们来趟中国不容易,为什么不问些对我们更有用的东西呢?

  诺贝尔情结正在让我们迷失方向。有人开始从诺贝尔奖的评选规则上找原因,认为我国不能获奖在于不会申请,以证明诺贝尔奖的不公正,来自我安慰。但是,《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辞典》的主编杨建邺明确否认了这种说法,他明确指出,中国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与不了解“诺奖”提出申请程序和规则没有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国人远离诺贝尔奖呢?

  不妨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怎么说。米歇尔博士说,“在当年获得诺奖前,我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结果。”原来,人家一门心思在潜心搞研究,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什么获奖问题。这就是差距。我们有一些研究者不静下心来搞研究,到处走场子,干着发财的事,业务一天天荒废,还整天着魔一般地盯着诺贝尔奖,犹如盯着一张硕大无比的彩票,等待着运气的降临。可惜的是,诺贝尔奖不是靠撞运气撞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浮躁病正在侵蚀我们的研究者。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指出,在过去十多年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这种不求质量刻意追求数量的做法,不仅远离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也助长了学风的浮躁之气。

  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更是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他说: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这种研究造成了多大的浪费!凭借这种浮躁,难道就能获得诺贝尔奖吗?

  于是,又有人预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有可能首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的经济学家,有不少都沦为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忙着“走穴”、演讲或当富人的高参,深深陷入利益之中难以自拔,还能超脱出来发现奇妙的经济规律吗?我们听到得更多的倒是一些惊人之语,什么腐败有利于提高效率、什么中国的贫富差距只有拉大社会才能和谐,这种种匪夷所思的理论和混乱不堪的逻辑,难道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吗?

  诺贝尔奖可以是一个梦想,但实现这个梦想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事,而我们说的太多,做的太少了;严谨认真太少,浮躁太多了。这样下去,我们只会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