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也要“营销”?
[□邱家和] 2006-09-11 00:00

 

  ———“超设计”上海双年展背后的故事

  9月6日,“超设计”上海第六届双年展揭开帷幕,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93组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内外以及附近的人民公园摆开了阵势。观众们在慨叹这些艺术家的匠心的同时,也被美术馆建筑内外的展览场地那经过精心设计的空间营造所折服。不过,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这样的空间效果出自一位国际专业展厅设计师的手笔,更想不到这里还有一连串的故事。

  “超设计”出自专业设计

  这是今年的双年展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一家世界知名的展览设计公司工作的法国知名设计师美柯女士,牺牲自己的休假无偿为本届上海双年展做展览设计。对此,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张晴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首先,从中国的展览史来看,1949年以后中国所有的展览,从未就展览的主题专门做空间设计,为展品专门搭建展览空间,这是第一次。其次,这提示我们,展览形态在转变,因为展品的形态也在转变。西方艺术近100年来进入观念艺术阶段,出现了影像作品、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等,艺术品的形态变了,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的展览形态。在这样的展览上,作品和展览主题、作品和作品、作品和展馆建筑、作品和周围环境之间,都会发生空间关系,作品通过这些相互关系重新获得定义和解释。第三,上海双年展理应是这样的展览,因此中规中矩地与这样一位专业的展览空间设计师合作。

  无疑,这会大大有助于体现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超设计”。但是令张晴苦恼的是,美柯的设计虽然毋需付钱,但她的设计方案对美术馆的空间作了大幅调整,需要一百多万元的材料和工程费用,超出了双年展的预算。从哪里去找这笔钱呢?

  “营销双年展”

  这就是上海双年展面临的难题:随着这个展览在海内外声誉日隆,各方面对展览的主题、策展、艺术家和展品以及展示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费的压力日增;同时,双年展又是政府埋单,经费有限。因此,在上海美术馆和双年展办公室内部,都在讨论怎样筹措经费,在今年的日程上,他们甚至与第一财经安排了一档电视讨论节目,让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和策展人张晴、江福来作为嘉宾,与营销专家们一起就“营销双年展”的主题展开“头脑风暴”。

  不过,这个节目却令嘉宾与营销专家们发生了文化冲撞:在营销专家看来,什么事情都可以“营销”一把,只要有合适的价格与服务,有名人和媒体的作用。但是对双年展办公室的那些艺术家来说,要让公益性的上海双年展变成一场商业活动,实在难以接受。张晴当场在书写板上大书“让更多的人热爱艺术,就是最好的营销”。许江则表示,双年展要和中国的文化一道经历一个阵痛,等到中国形成民间完整的基金会制度的时候,上海双年展会有出路的。

  不能模糊商业和公益活动的界线

  “头脑风暴”虽然不了了之,但是美柯的设计却终于有了下文。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得知今年在拍卖场上初露头角的上海泓盛拍卖公司的赞助,让美柯的图纸变成了现实。为此,记者采访了公司总经理赵涌。他说,最感动他的是美柯的专业精神:“她的细节打动了我,双年展也打动了我。他们有这样好的理念,这样理想主义的态度,这种和美柯的精诚合作,使我有了让这个理念实现的冲动”。为此他和公司的股东、员工商量,捐出了首次艺术品拍卖的业务收入。赵涌表示:对这笔赞助公司没有任何要求,不指望任何回报。美术馆如果觉得合适,用什么方式表示感谢,由美术馆自己决定。

  赵涌还谈到,上海有很多艺术展览有浓厚的商业气息,甚至是企业的商业行为,但有的则是公益性的活动。我认为不能模糊商业性和公益性活动的界线。博物馆、美术馆搞商业活动,有公众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冲突,必须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如果倒过来,就会伤害每一个人的利益。他认为双年展到目前为止的做法还是正确的。双年展没有充分的包装,也许未必是坏事。不过他建议,双年展可以设立一个账号对外公布,让公众捐款。他还提出,应该设立一个常设机构,由专人来负责争取企业和私人的赞助。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