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晓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朱周良摄 |
|
———访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 □本报记者 朱周良
在伦敦金融城此次声势浩大的中国推广行动中,吸引中国企业赴伦敦上市无疑是重中之重。到底目前中国企业在伦敦上市的现状如何?门槛有多高?风险大不大?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昨天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采访了随白乐威市长一行来华的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女士。
机构投资者占半壁江山
上海证券报:伦敦证交所的二板市场(英文简称AIM)近年来发展比较迅猛,相比中国香港、新加坡乃至纳斯达克,AIM的吸引力在哪里?
祝晓健:伦敦的AIM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二板市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很多地方的二板上市要求比主板还严,而伦敦的AIM绝对不是这样。
AIM的投资者结构是最健康的。新加坡也好,中国香港也好,它的二板缺乏机构投资者,市场好,大家一哄而上;市场不好,就无人问津。而AIM的一半投资人都是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英国政府此前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1995年成立AIM时,政府给了AIM的机构投资者免税的优惠政策。但享受这样优惠的前提是,这些机构投资者必须在AIM待上至少两年。当然,不一定非得是投资于某一只股票,只是说必须在这个市场待两年。
这样的举措无疑帮助AIM市场稳定住了一批机构投资者。
除了稳定的机构投资基础之外,AIM的吸引力还在于良好的监管和公司治理,而这一点主要归功于我们良好的监管架构。
在AIM市场,英国的证监会并不直接管公司,证监会只管交易所。而我们交易所也不管上市公司,我们只管有资格的85家保荐人,后者才是直接对公司质量负责的。
AIM中国上市公司年底可达60家
上海证券报:能否具体谈一下在AIM上市的要求?
祝晓健:有两条硬指标。首先一点,公司起码得做到业绩持平,最好有盈利,每年盈利在400万美元(约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其次,融资量不能低于2000万美元。
行业没有关系,最关键的要看公司的领导班子和业务计划。此外,公司的结构越简单越好,不要大杂烩,主业清晰。
对于中国公司我还有一个建议,在领导班子里最好有一个非执行董事来自海外,这在公司上市时会有加分。另外,在公司的核心领导层里最好有一个会讲英文,能跟外国人沟通,譬如CFO,当然CEO更好。
上海证券报:中国企业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现状如何?
祝晓健:AIM市场的中国上市公司,2年前成立亚太区的时候有3个,现在有42家。主板当时是5个(国航等),现在是6个。
中国企业今年到8月底到AIM上市的是21家。据我所知,目前金融城还有10多家保荐机构在中国比较活跃,这些公司每家手上都还有3、5家中国企业,正在操作之中。在今后一年之内有望完成。到今年底,中国公司在AIM上市的家数增长到五、六十家应该没有问题。
我们现在的AIM在中国的推广是“求质不求量”,我们现在不缺上市资源,所以希望把质量做好,不刻意追求数量,因为我们不想把这个市场做坏。
我们希望,等在AIM上市的中国企业再多一点,比如80家,或者100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推出了一个专门的AIM中国指数。这对于吸引更多中国企业上市再好不过了。
希望成为中国国企第三选择
上海证券报:您谈得比较多的是AIM,这是不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祝晓健:现在中国的国企海外上市数量总体好像不是很多,而且,更多国企似乎偏向于A+H的上市模式。那我们就稍微等一等,等他们做完A股和H股之后,再考虑的首选应该就是伦敦。
但也不能说是因为中国大型国企不去伦敦上市,我们才力推AIM市场。我们尊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选择,目前来看,现在较为流行的就是A股+H股的做法。然而,在当今的地球村中,要真正走向国际化,A+H不可能就是全部,肯定还有下一步的计划。对伦交所来说,我们会等这一步迈出,我们还在积极地跟中国的大型企业联络,没有放弃。如果下一步这些企业真正考虑国际市场话,伦交所会是首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