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少业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一片大盘“头肩顶”的看空声中,一批大盘权重股却开始次第走强,也使得大盘再次逼近前期高点。究竟是谁在默默吸纳?8月份的券商及营业部交易情况统计显示,机构资金当月并没像市场预期的那样出现大规模的撤退。另外,8月份QFII再度跑赢大盘,新加盟的QFII成功抄底,这些因素都使得权重股在买盘的推动下形成“合围”之势,并彻底扭转市场的空头思维。
那么,各路机构为何在大盘 的高位集体做多权重股?综合来看,原因有三:
一是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业务即将开展,机构投资者争抢筹码。从股指期货以及融资融券的标的来看,无不指向那些大盘权重股,这使得大盘权重股在短期内成为“稀缺资源”。机构投资者为了在A股市场避险,必然先要拥有一定的标的股票作为筹码,以便在期货和现货市场进行双向操作。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初期权重股的筹码稀缺性,无疑将提升权重股的估值溢价。
二是新基金的建仓要求。据统计,自7月份以来,新发基金已达10多只,保守估计募集资金至少有300亿元。根据这些新基金3个月的建仓时限,“逢低建仓”显然是一种现实的选择。那么,新基金建仓的首选,可能就是这些流动性好和今年涨幅有限的大盘蓝筹股。
三是有一批大盘权重股估值水平低于整体市场。据统计,一批大盘权重股估值与利润增长速度契合,PEG大体处于1的水平。上市公司中期业绩的提升,使得这些品种的动态市盈率明显回落,同时,许多研究机构判断,大盘权重股今年有望实现15%的利润增长。当前A股市场的动态市盈率约为23倍,而一些大盘权重股的动态市盈率仅为15倍甚至更低,当年底大盘权重股实现预期中的利润增长后,其估值无疑将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机构集体做多权重股,目的并非是简单营造一种牛市氛围,而是在新形势下投资理念的再次嬗变。毕竟,在经历了概念的喧嚣后,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更加开始关注企业真正价值与市场模糊估值之间的差距,这才是那些有低估之嫌的大盘权重股能够上涨的最实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