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胜华尔街》 (美)彼得·林奇 著 骆玉鼎等 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出版 |
|
———读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 陈 理
据统计,美国基金经理管理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为5年,而我国历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寿命”只有18个月,以至有人巧改清人的名诗,以“基金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天”描摹我国基金经理的生存现状。相比之下,“早生华发”的彼得·林奇,管理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麦哲伦长达13年,堪称基金经理的“寿星”了。更厉害的是,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第一理财家”的彼得·林奇所统领的基金,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他的“长寿”秘诀、制胜之道何在?且让我们一起重温他的基金之旅———《战胜华尔街》。
经验之谈
《战胜华尔街》是彼得·林奇的经验之谈,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深奥的理论。身为基金经理,他却没有大谈投资如何高深、神秘,没有劝告大家务必购买基金,反而开门见山地说“人人都该买股票”,并列举了中学生投资组合如何超越99%的基金业绩而创造的“圣·安吉利斯奇迹”;一万个民间投资俱乐部的投资业绩如何战胜华尔街四分之三的共同基金等。
林奇的基金之旅,从1977到1990年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 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热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国内基金经理来说,是不是一贴清醒剂呢!
中期 随着基金重新开放,林奇越来越成为一个有耐心的投资者,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三分之二。这里,需要特别提出两个对国内基金颇有借鉴作用的做法:一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将研究工作交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独立研究,并对其结果负责。二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
晚期 麦哲伦的规模一路飙升到百亿之巨。恰在此时林奇遭遇1987年股灾。对基金而言,主要教训是满仓的风险:股灾发生时要应付潮水般的恐慌赎回,本来应该买进的时侯却被迫卖出。林奇由此总结出永远保持10%现金的基本原则。
我国一些基金曾在汽车等周期性股票先是赚了大钱然后又栽了大跟头,如果他们好好拜读《战胜华尔街》,也许会少交那么多学费。林奇说:“循环型股票的特点是:在这场游戏中呆的时间太长了,最终会吃掉你全部的利润。”、“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进收益已经增长了几年的循环型股票,是短期内把你的钱减少一半的有效办法。”、“炒循环型股票的实质是预期游戏,却使得在这些股票身上赚钱越发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然后又懒得去卖。”
制胜之道
有人把林奇称为“撬动华尔街的人”,他战胜华尔街之道,我把它归纳为“八字诀”:
1、勤奋。林奇的选股方法是“艺术、科学加上跑腿”,他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3个小时,每年行程10多万公里,连午餐都安排与公司洽谈。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他成功的秘诀是“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
2、常识。林奇不相信技术分析和股市预测,只相信生活常识。林奇第一准则:决不投资于任何你画不出来的东西;林奇第八准则:如果你爱上这家商店,多半会爱上它的股票。林奇最喜欢的投资灵感来源是伯林顿商厦。他带领三个女儿去选购圣诞礼物,发现“美容小店”投资机会的故事,是林奇利用常识选股的生动写照。
3、灵活。林奇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选股灵活多变,他说:“我从来就没有全面的战略,完全是经验主义,像受过训练的警犬一样嗅来嗅去”,总可以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他在麦哲伦选择的股票主要有5种:“中、小规模成长型公司,前景有所改善的公司,被低估的循环型公司,高收益和分红增长的公司和企业真实资产被市场低估的公司。”此外,外国股票还在基金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4、信念。林奇在本书导言中说:“不论你使用什么方法选股或挑选股票投资基金,最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种能力,即不理睬环境的压力而坚持到投资成功的能力;决定选股人命运的不是头脑而是耐力。”他还说:“坚守信念跟选股不应该相提并论,但后者的成功依赖前者。” 1987年遭遇股市危机,基金市值大幅缩水,但最终反败为胜,林奇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
与巴菲特的不同
林奇与巴菲特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都是格雷厄姆的拥趸者,他们的方法都是价值投资的一个重要分支;都专注公司分析,抛弃技术分析,忽略宏观分析;都注重常识,只投资自己熟悉的公司,注重上市公司调研;都偏好竞争不激烈的公司、持续增长的公司,避开热门行业;都强调安全边际原则,要求买进价格低估或合理;都强调坚持长期投资,耐心比头脑更重要;都对金融衍生品持批评态度等。
但他们不同之处也非常突出:
1、林奇虽然也专注公司分析,但因为管理共同基金,角色定位没有巴菲特来得彻底,“股票”的色彩若隐若现;巴菲特则完全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投资(短期套利除外)。
2、林奇是共同基金中分散投资的卓越代表,他分散投资与共同基金的规则有关,也和自己的超常勤奋有关;巴菲特是集中投资的卓越代表,研究和投资的公司比较集中。
3、林奇的选股比较灵活,各种类型的股票都可以考虑;巴菲特选股集中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杰出企业,即具有特许权和护城河的优秀公司。
4、林奇喜欢频繁地做小的决定,认为每次只做小决定,即使犯错也无关痛痒;巴菲特喜欢一年只做几个大的决定,认为少决策、少犯错。
5、林奇虽然也主张长期投资,但习惯一次买一批公司,然后很快淘汰掉表现不好的公司,每年的换手率超过100%,林奇的后悔清单中,一长串都是好公司卖得太早;巴菲特的持股长期而稳定,少数核心企业甚至被列为永久持股。
6、林奇是现代投资的代表,进取、繁复、灵活、分散、变化,追求资本的快速增值,投资的初衷和本质有所异化;巴菲特是传统投资的代表,稳健、简单、朴素、集中、持久,追求投资和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符合投资的初衷和本质。
7、林奇是“四大天王”,是张学友;巴菲特是“三高”,是帕瓦罗蒂。
1990年林奇激流勇退,宣布退休。但他的投资哲学在全球广泛传播,对基金经理和投资大众影响深远。值得注意的是,林奇退休后,他的投资方法日益向巴菲特靠拢,他在享受着亲情的同时,也享受着独立投资的快乐。也许,只有内在冲动、没有外在压力的投资者,才有可能夜夜安枕、乐在其中,达到投资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