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梦 上海之痛
[◎杨建文] 2006-09-14 00:00

 

  ◎杨建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家

  金融创新是上海发展的灵魂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周在上海挂牌,我国第一个股指期货呼之欲出,它标志着我们的金融创新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了重大突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灵魂,金融中心是当代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中国立志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迫切需要一个竞争战略高地的支撑。能够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城市可能不止一个,如北京,如深圳,如上海,都是中华骄子,城市精英。上海自十四大确定“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战略定位后,义不容辞地站到了金融创新的前列。

  上海十多年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路,走得很执著,也很艰难。有人说,这是上海的心中之梦,也是心中之痛。梦在期盼,痛在约束。客观约束是“先天不足”(中央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总部、金融政策制定部门和金融活动监管部门都在北京)和“后天不足”(这一期间先后历经的两轮宏观调控和一次金融风暴)。因此,尽管上海金融业增加值从1990年的71亿元上升到了2005年的699亿元,但发展的资源和空间非常有限,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波动性特征非常明显。2001年上海金融增长出现2.1%的低潮,2002年甚至零增长,即使2003年后有所加快,但“十五”规划中的金融业占GDP比重18%的要求最终落空。

  金融创新是上海发展的灵魂,因此,思维方式、生产方式或制度安排必须朝着有利于突破性发展的根本性改变。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打了三个漂亮的“时间差”: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率先建立十大要素市场,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石;之后率先实施外资银行本币业务试点,促成了中外金融机构集聚的趋势;2005年率先实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06年率先应对WTO金融过渡期结束后的国际竞争,有效地提升了上海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助推上海抢占国际竞争高地。

  与此相应,上海努力创新实现路径首先是实施“集聚战略”。在我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定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功能区,28平方公里聚集了8家国家级要素市场、35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5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0多家国内大集团总部和400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堪与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港中环相媲美;在我国唯一的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园,聚集了央行、中国银联、上海期交所、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和信用卡中心,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和后台服务。

  其次是“强化战略”。目前上海五大金融市场已具相当规模,证交所市值在全球200多家交易所中排名第13位,期交所天然橡胶和铜期货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并在全球定价体系中夺得“话语权”。接下来将在全国性票据交易中心、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全球性债券市场发展方面争取突破。在做强金融机构方面,上海正三管齐下:高度关注各类新成立的法人金融机构以及现有金融机构内部分设的非法人集约化运营中心;试点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境内外上市。在做多金融产品方面,正积极推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石油期货、产业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推动银证、银保等交叉业务创新和网上金融业务创新。

  最后是“集成战略”,即有机整合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形成合力。具体地讲,就是以国内高速发展、长三角跨越发展、上海持续发展为主要依托,抓住WTO过渡期结束、外汇改革、两岸三通三大机遇,扎实地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