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鹏
三部委这次雷厉风行,一下子罗列出要打击的六大类总计22种房地产违规行为,并且要保证长达一年的“严打期”,实在是让人对整肃的效果充满了期待。然而,即便要耗上一年,这个市场真的就能变得干净么?
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住宅商品化改革以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一直以来就非常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交易秩序问题,其间断断续续的整治几乎从没有停止过。就拿“桥头堡”的上海来说,2005年就曾 经掀起过一轮房地产“打黑”风暴,多家开发商被先后暂停售房,轰动效应一点不比现在的小。
但是,这几年的房产调控事实告诉我们,仅仅指望一轮或者几轮整治,就彻底根除房地产市场的违规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个市场的浮躁乃至暗箱遍地,最大的根源不是表面上的部分利益群体的弄虚作假,而是整个市场的产业链没有根本理顺。
在一手房市场,市场化的交易环节受制于非市场化的土地流通环节,必然造成部分区域垄断性的房价泡沫和市场混乱。在二手房市场,中介“吃差价”是个普遍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一方面当然是中介的见利忘义,但是,一些房东只顾眼前利益,或多或少地成为不法中介的“帮凶”,却也是公开的秘密。
所以说,如果不能彻底断绝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合谋局面,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切断违规中介和某些房东的利益纠葛,那么,即便是3年、5年的整治期限,即便打击了66种违规行为,那些丑恶现象还会“春风吹又生”———并非属于太悲观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