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华
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8.09%背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心理科学及其应用专业”博士孙欲晓说:“心理问题多种多样,单一的房贷问题引起心理疾病的人数能占到一成就是很高的比例了。”
事实上,不仅已经买房的人容易产生心理疾病,那些准备买房的人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庞大的群体沦为“房奴”,并因此承受巨大压力、出现心理问题,从长远来看,将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社会隐患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首次系统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他认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存在着一种规律,即风险社会正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感和极度不安的生存意识,人们正从对财富的追逐转向对无所不在的危险和灾害的逃避。
应该说,“房奴”现象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风险,因为与购房有关的压力,并不仅仅限于极个别人,而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
心理疾病不仅源于现实中的压力,也源于为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中国人的储蓄率高,根源就在于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对未来预期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拼命积攒资金以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居民的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储蓄的比率就越高,相应的即期消费也就越少。我国正面临着这个困境:内需屡拉不动,银行的存款持续增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也增加了银行的压力。
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住房,都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预期,加重心理负担。在目前尤以住房为甚。最近几年,房价连续上涨,在许多地方,短短的几年时间房价就已翻番。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今年前7个月深圳市商品房均价比上年同期增长36.3%!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涨速面前,那些没有房住打算买房的人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房价非理性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惟一的希望寄托在调控政策方面,而有关部门在执行中央调控政策方面的不作为,或消极态度,也在不断给人们心理上带来压力。一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开发商的合谋,最终导致了第一次调控政策的夭折,而第二次调控,同样面临着诸多掣肘。仅90平方米和70%两个数据就足以令人困惑,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个明确的说法。
这不禁使我想到了幸福指数。9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等方面的需求。高达98.09%背有房贷的人有心理疾病,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幸福指数,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富民强,是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幸福。由“房奴”所引发的心理疾病,靠心理医生只能治标不治本,它需要靠有关部门积极作为,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促使房价理性回归,并逐步减轻人们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所背负的沉重压力。如此,人们的心理疾病将能不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