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总裁田畑幸人专访 □姜长城
9月10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一座400平方米的老军工厂内举行了一个名为“意义黎明”的展览开幕式,并举行了相关艺术界人士的座谈会。不过这不是美术馆搬迁到了艺术时尚区,而是北京东京艺术工程由日本年轻策展人吉田晓子策划的立意于探讨亚洲艺术概念的展览活动。而同样是在1950年代初,田畑幸人先生的父亲在东京创立了东京画廊,而北京的东京艺术工程则是2002年由田畑幸人先生创立的东京画廊的北京“实验项目”。那么有着这么多年运营经验和经营业绩的画廊机构的北京版本的运营应该有它的一些特色,为此记者采访了其负责人田畑幸人。
从日本的东京画廊到北京的东京艺术工程,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对亚洲艺术的关注与推广。田畑幸人表示“亚洲艺术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中、日、韩的艺术”。由于从上世纪后期开始的亚洲整体经济和文化力量的提升,亚洲日益脱离一个纯地理概念而被赋予更多的涵义,从这方面来说推广亚洲艺术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从东京艺术工程代理的艺术家名单也可以看出,如徐冰、蔡国强、王功新、宋东等,都是在国际当代艺术中备受注目,而市场运作稳健、有序的艺术家,在博物馆系统和老牌藏家群中也颇被认同,从这里面可观察到一个老牌画廊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和眼光。
时下的北京艺术产业可称如火如荼,每几天就有新画廊诞生,隔几周就有新活动开幕,这其中798艺术区更是卖气旺盛。也催生了一些以迅速转手画作、资本频繁流转为特征的运营空间,而经营的艺术品种类也大多是有些相似感的作品,差别在于明星艺术家的昂贵些,普通的类似、模仿的则价格低些,但整体上看是雷同的,因为买气旺盛大家都活得不错,因为卖得好是看得见的效应。东京艺术工程在这个艺术时尚卖场中似乎稍显低调,比较内敛。一是部分展览倾向实验性,属于市场尚未放大的门类。而近来更是很少见到其代理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展览。
当然,这也许与画廊的重心和藏家结构有关。在东京艺术工程中多次见到中、日艺术家的联展或日本艺术家的群展,田畑幸人表示“这样的展览既有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以促进亚洲艺术范围的艺术生态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当然同时在两地举行的这种跨国展览对于画廊整体形象的推广和商业运营也是有帮助的”。对于画廊来讲,藏家自然是重心所在。“画廊的藏家群体90%以上为欧美藏家”,田畑幸人如是说。在商业推广方面,东京艺术工程也曾多次带领自己的主推艺术家参展西班牙“拱之门”艺术博览会和德国科隆的艺术博览会,面向欧洲藏家推广亚洲艺术,而这其中就包括其代理的中国艺术家,如徐冰和蔡国强。
把东京艺术工程近来的展览列一个表,发现除了最近的展览外绝大部分都和建筑、空间等大的概念有关,倾向于探讨一个架上之外的更宽广范围和更多元媒材的实验。这让人不禁以为东京艺术工程要做转型。而在问及画廊未来的品牌提升和推广计划的时候,田畑幸人表示“明年将是东京艺术工程的五周年,到时候我们会举行庆祝活动。在那之后我们会坐下来想一想未来的品牌提升和推广计划”。
日本的画廊业已经历了一个早于中国的启动、繁荣、衰落和慢慢恢复的过程。而中国艺术市场目前的繁荣和短期、迅速的变化与当初的日本至少有些相似。在问及泡沫问题时,田畑幸人说:“其实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就曾经想到中国的上海开一个画廊,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而最终还是2002年选择了在北京。”他认为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尤其就北京来说更是这样,“那我们很高兴能到这里来并参与这个过程”。这联合近来一些老牌国外画廊入驻北京的现象来看,至少可以得知大家对北京的信心还是蛮大。好的画廊本身具有很好的市场抗震性,因而并不是很牵挂所谓的泡沫问题。即使有也只是个局部问题,对于那些投机的、品质较差的画廊来说才是致命的。
东京银座曾经是日本市场繁荣期的艺术重地,北京的798艺术区现在是地域艺术市场的焦点地段,以东京、北京这样的两座城市的艺术聚集区为核心辐射推广亚洲艺术的概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像在上演艺术双城记。日本的经验和北京的潜力的合理运用应该是可以将一个艺术机构的品牌予以国际化推广,而东京艺术工程的一些经验也是值得国内的一些画廊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