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举办“对话中国”论坛引起海内外关注 □姜长城
2006年9月12日晚,世界顶级艺术博览会展商———瑞士巴塞尔博览会与中国的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人约黄昏后”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厅举办了一场名为“对话中国:世界艺术舞台上的新机遇”的论坛活动。论坛的主办方和主题让人几乎要认为世界正发生着这样一种现象:北京一微笑,世界就欢欣。
就主体活动而言,整个论坛分成三个主题:一是美术馆如何能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二是艺术如何能够发展城市;三是艺术博览会、双年展及其他国际大型艺术活动如何影响艺术家的作品。从这里可以看出艺术愈来愈被作为一种媒介或者是平台,它正获得越来越广的社会效应和能量,而且也日益运用这种能量参与着地域文化和经济生态的建设和变更。毕尔巴鄂的神话、巴塞尔的传奇日益成为一个广受认可的推广模式,艺术被当作了城市的新名片或者说是新地标。而大型会展日益成为一种尺度,他们对艺术家的创作毫无疑问正在产生着影响。
那么作为号称世界顶级艺术博览会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为了什么呢?有消息说有国外艺术商业机构已经与上海艺术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将正式进军中国艺术博览会产业。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决策层人员频繁出现在中国,比如2004年文化部举办的艺术产业论坛,比如之后的中国艺术博览产业的考察和而今的北京对话,这些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种信号:巴塞尔在借道中国美术馆推广自己的中国计划?而当商业找到艺术,世界遇到北京,这是谁对谁的拥抱?谁对谁的机遇?
中国和北京无疑随着经济、文化和外交的推动正日益放大着自身的效应,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也为这个效应增加着重要的砝码。而一个成功的艺术博览会无疑需要关注热点来与时代同步,关注未来以保持自身的可延续性,关注学术、经典以使自身获得稳固支撑,容纳新事物以使自己保持鲜活的状态。现在全球艺术圈的共同现象是当代艺术正大行其道,这其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尽管起步晚,但颇具有中国式的“运动”感:迅速、狂热、大范围同步等。而在这其中,北京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日益放大的影响力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这一板块的醒目地标。因而可以说吸引商家的元素在当下的中国尤其北京大部分是具备的,这构成一个前提。而外来资本要进入需要的是某种契机或者说是对话点,那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选定的“中国”和“美术馆”这两个关键词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规划的。
而遍览参与论坛的嘉宾,可以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内艺术产业界的重量级人物,有画廊老板、经纪人等,如北京东京艺术工程的田畑幸人、环碧堂的李国胜、上海香格纳画廊的劳伦斯等,这在中国美术馆以前绝少看到。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国内艺术产业尤其是画廊业对巴塞尔这样一个高效、具聚焦作用和效应明显的国际会展品牌的看重。而2006年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参展的中国画廊却只有三家,这无疑让中国画廊业的人士们感到不满,用环碧堂画廊负责人李国胜的话就是“我觉得这是个很悲哀的事情”。
在中国美术馆这个官方学术机构中,北京与巴塞尔跳了一场华丽的探戈,而驱动双方走到一起的除了对文化和艺术交流、推广与提升之外,利益驱动无疑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现在,一方在频抛橄榄枝,另一方在感到悲哀,这应该不是个正常的现象,而今大家开始对话了,这至少说明这样一种情况正在发生着变化。连锁模式曾经在商业运营中风靡一时,成为一种有效的优势扩张模式,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自然对这个模式也是蛮熟悉。在美国的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已经成功地克隆了一个自己的特色版本———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现在这个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巴塞尔艺博会家族中重要的支柱。结合巴塞尔艺博会的决策层近来在中国的种种活动和在美国的成功拓展案例,那么将会发生什么呢?在巴塞尔的拓展行程表上,下一站会是北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