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对上海的接轨,除了基础设施接轨,更需要产业层面的对接 徐汇 资料图 |
|
□本报记者 蔡国兆 新华社记者 裴文彬 季明
“上海距离我们有多远?空间距离很近,但要实现真正的融合互补,距离却很远。我们正在迷乱中寻求着与上海的接轨。”南京大学副教授吕磊叹息说。
长三角大部分城市都在说接轨上海,然而,具体到如何接轨———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招商引资,还是需要更为深远的发展战略和“转移布局”?接轨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思想观念、市场环境?
推介活动接二连三
今年以来,江苏各地在上海举办的推介会名目繁多,令上海当地企业颇有些应接不暇。
7月,江苏盱眙在上海举办“中国龙虾节”,庞大的团队包括了当地四套班子成员及各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的政府官员直言不讳地说:龙虾节是名,推介、招商是实。
目前,各地涌动着一轮接轨上海的热潮:地级市跑上海,县级市跑上海,甚至一些乡镇官员也频繁奔走通往上海的旅途中。
在不少地区,吸引上海产业转移、搭建沟通的平台已成为衡量官员办事能力的一个标准。
产业承接难成体系
在各地的接轨计划中,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被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张兆安说,“交通只是上海产业转移的一个考虑因素,承接地还需要有产业、经济环境上的亮点,否则,交通再好,也有可能只是‘酒肉穿肠过’。”
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接轨上海热”存在三大误区———一是重视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引进为核心的“硬接轨”,忽视市场环境与观念层面的“软接轨”;二是招商引资重量轻质;三是承接产业转移“以大为美”,不去分析自身资源、产业优势,“承接战略”缺乏系统观、长远观。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说:“引进哪些产业,门槛不应当仅仅是污染控制。各地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作出系统安排,并予以积极引导。”
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能时刻保持成本较小、见效较快的接轨思路。江苏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祖强告诉记者,在苏北某些地区,当地干部引资压力很大,引资质量参差不齐。“尽管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但政绩冲动引发了不顾自身资源、不成系统的产业承接。”
如何避免“接轨误区”,作为江苏毗邻上海的一个地级市,南通便开始了思索。
据悉,2008年苏通大桥、崇启、崇海大桥与沪崇过江通道通车,2010年沪通铁路建成。届时,南通将进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
但是,这一重大“接轨利好”能否引致南通经济的高速增长呢?就此,当地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
“我们南通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对于南通而言,大桥是把‘双刃剑’。大桥通车后,南通与上海的距离近了。这对南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发展机遇多了,但不能发展空间没了,南通要规划好、控制好,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二是要素流动方便了,南通需要思考培育自己的优势,将上海的要素吸引过来。”南通市常务副市长蓝绍敏对记者说。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南通经济近年有了较快的发展,与上海的经济联系紧密度也跃上了新的台阶。海门市50%的工业企业与上海有着直接业务联系;海门农副产品外销额中的70%销往上海市场;海门外贸供货额中的75%通过上海口岸完成;来海门旅游的游客90%以上是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