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证券行为何陷入困境?
[□特约记者 王悦欣] 2006-09-21 00:00

 

  □特约记者 王悦欣

  

  最近几个月来,香港中小证券行接连“爆煲”,从6月到8月,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鸿运证券、大发证券和永业证券相继发生挪用客户保证金事件,引起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香港中小证券行频频违规,背后折射的是经营艰难、生存陷于困境的现实。

  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

  近年来,香港股市逐步回暖,恒生指数不断创出新高,多次越过17000点高点,成交额也随之放大,2006年上半年,每个交易日的 平均成交额超过300亿港元。但股市的繁荣并没给小券商带来好景。

  由于业务萎缩,资金紧张,挪用客户保证金成了这些券商的“当然选择”。

  今年5月底,鸿运证券因流动资金有2800万港元的缺口,被香港证监会发出限制通知书;今年7月,香港证监会在巡查时,发现大发证券的财务报表及客户交易纪录出现问题,涉嫌挪用客户保证金;今年8月,香港永业证券因挪用430万元客户股票而被迫停业。

  银行“围攻”中小证券行

  香港银行业近年对证券业的渗透,使香港的中小券商“内外交困”,不仅要面对大券商的竞争,同时还要应对来自银行业的挑战。

  银行的另外一种策略,便是推出可提供稳定回报的保本产品,例如股票挂钩票据或保本基金等。几年前,正值香港经历经济低潮,企业股价持续下跌令投资者入市意欲大降。因此这些银行产品也适时从小证券商处抢去了不少投资取向保守的散户。

  一些办法对中小券商不利

  2003年4月1日起,香港取消了最低佣金制,虽然这一新制度与世界潮流接轨,但对香港的中小券商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香港有关部门近期推出的措施也对中小券商也十分不利。

  港交所从去年7月起实行收窄买卖差价措施,对象为30港元以上股份。而今年6月开始实行的第二阶段措施对象则扩展至细价股。

  港交所进一步收窄买卖差价措施,被外界认为是向中小证券商泼下一盆冷水。有香港的业界人士批评说,新措施是为了迎合美资、英资那些大的投资银行做对冲生意,没有考虑到香港中小证券行的利益。从市场表现看,新收窄差价的措施实行后,客户的投机意愿确实较前些时候减弱。措施出台时大市像5月份一样屡试新高,但平均每天成交额(约200亿港元)和5月时的400亿~500亿港元相比可谓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反映了短线投资者在离场,这对小型证券商的经营环境可谓雪上加霜。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