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华
近日,有报道称,即将出台的中国医改新方案比较青睐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的“英国模式”。但随后,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孙东东表示,对中国的医疗改革来说,“英国模式”其实只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如果真的要实施有难度。
所谓“英国模式”是由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近年来,布莱尔政府在改革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减少财政支出的同时却在增加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 民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在“英国模式”下,政府承担着绝大部分医疗投入。因而,孙东东认为,福利越好,对国家来说包袱越重,要政府全面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难度相当大”。
其实,当今世界,无论哪种模式,只要是医保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民医保的医改方案能否真正取得效果,能否令公众满意,最终还要取决于政府所能承担的责任。如果医疗投入不足,任何模式都无法真正付诸实施。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只有填补了投入不足的缺口,全民医保才有希望。
全民医保能否成功的另一个条件是医疗资源能否公平使用。我国卫生总费用覆盖的人数极其有限,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87.4%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完全是自费医疗。另一方面,这些有限的医疗资源过于向权力倾斜,导致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
据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透露,2000年,WHO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位,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中科院调查报告);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中国青年报》9月19日)。
这组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在850万干部享受80%的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剩余的近13亿人仅享用20%的医疗费用,公众的医疗负担还能不加重?因而,我国能否实现全民医保,一是政府能否承担责任,保障医疗投入的问题。二是医疗资源能否合理分配,惠及每一位公民的问题。而达到这两个条件都有相当的难度,前者需要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后者需要损有余以奉不足,使权力拥有者从率先享用医疗资源的状态,退回到与全民共同分享医疗资源的状态。
在850万干部享受80%的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医改面临着更大的难度,因为这个群体是维持现状的最大受益者,而改革将要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能够以大局为重,以公心对待医改吗?如果他们为了保住现有的利益,阻碍医改的进行,医改将走向何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医改最大的难题还不是医疗投入不足的问题,而是掌握权力者的态度问题和公心大小问题。
应该认识到,如果能够实现全民医保,我们就在构筑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执政为民的核心是以人民利益为重,官员们应该以公心为重,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同打造全民保障体系,让所有的人都能安居乐业,果如此,和谐社会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