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承接力已今非昔比
[特约撰稿 桂浩明] 2006-09-22 00:00

 

  特约撰稿 桂浩明
  在本周三,G中信发布了一则公告:其发起人股东新星石油公司在股改后所持有的5500多万股限售股票,在获得流通权以后已经卖出了超过3000万股,占到公司总股本的1.22%。乍一看,这是一个例行公事式的股权减持消息,并没有什么内涵。但是,仔细想来,却不尽然。

  G中信是较早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今年8月中旬有11.7亿多股的“小非”流通,而在这之前其所有流通股不过5.4亿股,相当于扩容207%以上。而且,由于G中信这一年多来股价大幅上涨,发起人股东盈利十分丰厚。因此,当时市场普遍担心G中信的“小非”上市以后,股价难免受到冲击,弄不好还会拖累大盘。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小非”上市以后,股价并没有出现大的异动,并且很快就跟上了大盘反弹的步伐。起初,也有人怀疑是否这些“小非”由于技术原因,一时间还无法卖出,以至没有形成现实的套现压力。但是,现在新星石油的减持公告告诉人们,“小非”的减持还是很明显的。只是,这种减持被市场消化吸收了。其实,这种状况也不仅仅是发生在G中信上。8月份是“小非”解禁的高潮,但是极大多数有解禁压力的个股,表现都比较平稳,大盘也是稳中有涨。

  “小非”解禁,自然是增加了股票的供应,像新星石油这样的公司,在股权投资取得巨大收益的情况下,它要减持是完全合理的。问题就在于,市场能否平稳地予以承接。客观而言,过去人们对这一点是有所担忧的,但现在的事实告诉人们,只要上市公司质地优良,发展前景明朗,那么即便是供应量成倍增加,也不至于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换言之,现在市场的承受力,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巨大的提高。想想也是,如今的投资主体,已经是机构投资者,而且其队伍正在不断地扩大。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由于本身的资金规模比较大,因此在操作上并不需要过多地关注上市公司的可流通股有多少,而是关注这个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对其未来的发展能否把握。只要公司股票物有所值,而且可以长期看好,那么就可以大胆介入。“小非”的解禁,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增加了供应,但换个角度来看则是提供了买入的机会。正是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这种伺机入市的资金,于是也就使得市场的承接力大大增强,为股改的最终完成,也为市场的平稳向上,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最近一个阶段,新股密集发行,紧接着规模巨大的工商银行也将发行。在过去,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股市早就跌得一塌糊涂了,但现在却依然走势坚挺。这里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几年来引导合规资金入市的政策逐渐起效,加上今年股市大涨所形成的财富效应,使得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增量资金不断流入,从而大大提高了股市的承接力。有了承接力,当然也就不必再害怕扩容了,市场也由此朝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跨出了一大步。

  当然,现在市场承接力的增强,还只是很初步的,所以无论是新股的发行还是“小非”乃至“大非”的解禁,也仍然需要有序地进行,股市真正意义上的供求平衡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通过新星石油减持G中信的例子,人们确实看到了市场所出现的不同于以往的变化,而现在要投资股市,就不能不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