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峰
久拖未决的广东发展银行竞购案最近又热闹了起来。凯雷退出花旗的竞购团队,与花旗有关联关系的美国第一联合资本公司(AFC)取而代之;竞购伙伴迟迟不能亮相的平安,被曝出与某家身份敏感的上市银行有约,后者将介入到广发行日后的管理中来(前提是平安能够中标);在不能修改价格的要求下,竞购三方纷纷在其他方面动脑筋,加码、承诺,还不忘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
透过上述现象不难发现,广发行竞购团 队们内部尚未达成一致,这对广发行而言,可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广发行未来的股东们,这么长时间都不能做到内部统一,怎么去领导这样一家现状不甚良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走出困境?
此外,有关政策的不明朗,也是造成竞购形势反复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外资持股国内银行的比例限制,是否可能有所突破?广发行是姓“外”还是姓“内”?哪些竞购伙伴是合乎规定的?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广发行的竞购者们,也使得竞购结果的出台一波三折。
其实,广发行卖给谁并不重要,关键是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广发行能够摆脱困境,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果上述结论能够被认同,那么在选择广发行新东家的时候,应该尽量撇除一些非理性的因素,而是更多地去考虑广发行发展的实际问题。例如,哪个团队更有能力领导广发行?哪个团队更适合广发行的发展战略?广发行是否会沦为一个附庸?只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了,广发行才能避免“越卖越差”的结局。
由此看来,从广发行的长期发展考虑,为了审慎地为其选择一个归宿,还需要监管部门多费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