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预留了明天的需求空间
[◎王育琨] 2006-09-26 00:00

 

  ◎王育琨

  管理专家,首钢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

  ———中国城市开发方式错了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而深深刻在今天中国城市居民记忆中的城市映像,却是新修大马路上的满目疮痍。好端端的马路,常常被莫名其妙地挖开,又被稀里糊涂地填上,过些日子又会被毫不客气地翻个底朝天。

  一个现实问题让中国人很难堪:中国哪一个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前瞻性最好?哪个城市地籍资料最为齐全而不必挖开马路来检查和添加?据考证,目前我国城市地籍资料最全、地下设施最具拓展性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不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也不是全新城市深圳,而是青岛。那是上个世纪早期德国人建设青岛时,地下基础设施已经为今天的需要留足了空间。但是现在青岛新市区跟中国其他城市一样,照样不停地“开拉锁”。在所谓的成熟社区北京南沙滩,紧邻奥运公园,这里本应该有最前卫和长远的规划,可是一条30米宽的大马路,一年来就挖开、填平几十次。

  善良的人们见惯了马路“开拉锁”工程,本以为这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可是对比100多年前德国人建设青岛已经前瞻到今日之需求,我们发现这是城市建设的一个个败笔!而且是一个潜伏着巨大危机的普遍现象。“开拉锁”工程当然也会增加GDP,会增加许多人的收入和业绩,但却是一种纯粹的能源消耗。据统计,2005年中国GDP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却消耗了世界9%的原油、20%的铝、30%~35%的钢、铁矿石和煤以及45%的水泥。城市建设的无效反复,是我国高能耗的重要引擎。

  为什么欧洲城市巴黎、柏林、伦敦、罗马,有数百上千年历史了,今天同样面对新的网络经济和气电新干线,却没有呈现满目疮痍的景象?为什么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刚刚才十几年二十多年,就不能适应新变化了,道路就得不停地挖了填、填了再挖?中国政府的城市综合规划能力、全局思维能力,在向欧美取了那么多“经”、化了那么多学费去考察了那么多名城后,怎么反倒还不如100多年前的欧洲人?!

  看过电影《悲惨世界》的人,对主人公冉阿让在战火中背负受了重伤的马吕斯在巴黎的下水道里长途跋涉,最后把这个年轻人救了出去的场景总是印象深刻。当年巴黎的地下阴沟可以供人直行而不受损害。今天西方城市的地下通道又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下面不只是能够供人站立行走,还可通汽车。市政工人通常坐汽车在地下作业。西方城市建设维护,遇有新的设施需要铺设时,不必挖马路,直接从入口处开汽车下去铺设就行。这就是一个城市至关重要的地下基础设施。我们大大小小的城市,马路所以挖了填填了挖,就是市政管理的短视,没有长远、大局的目光,没有承担起建设地下基础设施这个最起码的责任。

  现在的城市开发建设,是以开发商一个个商业开发项目为龙头,开发商从政府手里接过所谓的“熟地”就直接盖房子卖了,他只管小区内的规划和建设。而政府只是忙于向一个个开发商批地收出让金,而整个城市的开发建设作为一盘棋统筹规划的许许多多方面和细节却被大而化之地化掉了。按理,批地收入应该是纳入统一的开发建设使用,可是人们看到的常常被算作城市政府的小金库而用于见效快的业绩项目。对于地下基础设施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才能见效的长线建设,为任期制所限的城市政府少有动力问津。从南到北,中国大小城市的楼房,正是在地下设施缺乏统一前瞻性规划的条件下建起来的。

  在干旱的沙漠,再富丽的宫殿也不值分文;在清新宜人的夏威夷海滩,一些木板搭起来的小屋,也值上百万美元。一如在薄冰上滑行,短视、高能耗的城市开发方式,则给越来越多、越来越密的高楼大厦和中国经济留下了深深的隐患。

  今天能够挖马路,明天就能挖楼房。说不准哪一天,因为地下基础设施不到位,现在新颖的大楼不得不整体端掉。这样的危急已经迫近,绝对不是我的杞人忧天。再不深刻反思、调整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中国经济恐怕要毁在这高能耗的满目疮痍的城市开发方式上了!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