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消费力的崛起》 ———理论和证据 乔纳森·加纳 著 郭丽虹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7月出版 高等教育图书公司出品 |
|
□章永哲
“快到中国淘金去吧,那是一座大金矿。”在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目光焦点的今日,向跨国公司发出这样的呼吁可谓毫无新意,但是,《中国消费力的崛起———理论和证据》的作者乔纳森·加纳却给出了一个有新意的理由,那就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被严重低估,而这意味着中国有潜在的巨大的商业利益。
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强大?乔纳森·加纳在书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的同事们一起在2004年9月中旬调查访问了中国八大城市的2700人,试图对此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并据此判断中国消费增长的潜力。
经过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乔纳森·加纳和同事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都被严重低估,原因在于用美元计算的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被低估的程度取决于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程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在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的汇率下,人民币仅为其购买力平价汇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乔纳森·加纳认为,用购买力平价(PPP)来衡量中国经济和消费能力更符合现实。按现行的美元价值来计算,中国GDP在世界仅排在第七位,但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采用IMF的估计方法,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美国经济规模的62%。
就中国的消费情况来看,2004年,中国的家庭消费总支出估计为7040亿美元,这仅是美国消费支出的9%左右,是全球消费支出的3%左右,因此,若以美元计算,中国的消费者只是全球消费支出的一个次要力量。但是,如果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那么,以美元计算的中国的消费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有消费数量的数据可作证,2003年,中国的水稻消费量占全球水稻产量的33%,豆油消费量占全球产量的22%,肉类消费量占全球产量的12%。
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第七大经济体,中国的消费能力到底有没有被低估,这样的问题对于中国普通居民来说意义不大。那些从未跨出过国门的普通百姓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在人民币汇率上,对他们来说,人民币汇率似乎是一个与自己生活相距很远的概念。只有当出国消费时,他们才能对一美元究竟能换八块人民币还是七块人民币这样的问题的意义有切身的体会。
但是,人民币是否被低估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中国的消费力是否被低估了的问题,却是CSFB课题组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对此作出判断,为跨国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提供参考。乔纳森·加纳和他的同事认为,在未来的10年,以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将因潜在增长和升值的综合效应而达到5倍左右。“这对在中国经营和成长的跨国公司而言将有重要意义。”其实,这一结论对于中国的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人民币币值的角度来看,我们很容易理解本书的书名《中国消费力的崛起》。因为,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也就是中国消费力崛起的过程。人民币升值后,中国消费者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对于许多外国公司来说是个好消息。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赚取相同的利润换成美元后利润也会变得更多。
此外,人民币升值本身也意味着巨大的套利可能性。事实上,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许多跨国公司早已大手笔在中国投资房地产,以享受房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受益。除房地产外,QFII也积极投资中国股市。而国际经验表明,在本币升值的过程中,房地产和股市是最容易产生资产价格泡沫的领域。我国近一轮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启动之时恰逢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产生较强预期之时,由此可见,资本对利润的嗅觉相当敏锐,许多跨国公司不用提醒,判断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就会主动来中国淘金。
中国消费力的崛起,货币币值重估是一方面的原因,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另一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年均GDP增长在9%左右。中国企业和百姓分享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后,消费能力也自然得到提升。对此,本书作者也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作者乔纳森·加纳的预测能力让人惊叹。本书写作完成于2004年11月,乔纳森·加纳在书中预测,中国会像当年新加坡那样采用一个不公开的货币篮子,同时在2005年下半年初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半年多后,他的预测得到证实。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同时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
作者还预测,人民币的重大调整将在2006年至2008年间进行,目标汇率为1美元兑人民币5元。如此大胆的预测能否再一次成为现实,读者不妨拭目以待。看到书中的预测成为现实,不啻读书的一大乐趣。